正文 第四章(2 / 3)

5)如化學燒傷引起中毒的藥物毒性大,即使燒傷麵積不大也會引起死亡。

6)揮發性化學物質之氣相態、煙霧等可造成呼吸係統損傷。

20化學燒傷的病理

(1)氧化作用

如鉻酪、次氯酸鈉(漂白粉)、高錳酸鉀等化學物質與皮膚接觸時,因其氧化作用而產生損傷。

(2)還原作用

鹽酸、硝酸等化學物質與皮膚、組織接觸後,能結合組織蛋白的遊離電子而產生蛋白變性。

(3)腐蝕作用

酚、黃磷、重鉻酸鹽、金屬鈉及各種堿性液作用於組織蛋白,使之發生廣泛的變性,形成頑固性潰爛。

(4)原生質毒物

鎢酸、苦味酸、鞣酸、三氯醋酸、蟻酸、草酸、氫氟酸等與蛋白質結合形成鹽,或結合後抑製了對組織功能及組織存活均是必需的鈣質或其它無機離子而造成損傷。

(5)組織脫水作用

硫酸、鹽酸能使皮膚組織脫水,致使產生過多熱量而引起損傷。

(6)變性壞死作用

斑蝥、芥子氣、路易士氣等作用於局部皮膚,可引起局部組織缺血、缺氧、壞死等一係列病理改變,產生水腫及水泡。

21化學燒傷後怎樣急救

關鍵是必須迅速排除化學物質的有害作用,其步驟如下:

1)在受傷的現場,立即脫去汙染的衣服、鞋、襪等。

2)用大量流動清水衝洗,現場以清水衝洗為主,使化學物質稀釋或借助衝洗時的機械力作用,把化學物質衝掉,這是現場處理的關鍵。

衝洗時的注意點:①越早越好,切勿延誤;②衝洗時間一般要求持續20~30分鍾;③頭麵部燒傷時應注意對眼的衝洗;④衝洗時宜用冷水,不宜用熱水。冷水清洗可加速散熱,減少損害,並可使局部血管收縮,減少對毒物的吸收;⑤病人處於休克狀態時,衝洗應從速從簡;⑥凡遇水產熱的化學物質,由於持續衝洗使熱量逐漸消失,不致於因該化學物質產熱而加重損傷。所以在緊急情況下,如濃硫酸、氯磺酸、三氯化磷等皮膚燒傷後,不一定強調用幹布把創麵上的殘液吸幹再用水持續衝洗。

3)應用中和劑/專用衝洗劑:化學燒傷創麵經清水衝洗後,致傷的化學物質殘留在創麵上尚不能完全去除,可繼續損害或吸收中毒,還需應用各種中和劑進行衝洗或濕敷。例如氫氟酸燒傷時,可用鈣、鎂製劑濕敷或外塗。

在應用中和劑時須注意兩點:①應用時間不宜過久,且最後須用清水將中和劑及其反應物清除;②黃磷燒傷時中和劑硫酸銅使用量不可過大,切勿浸泡、濕敷,以免硫酸銅吸收中毒。

4)對可能引起呼吸係統中毒的化學燒傷,應在創麵處理的同時應用解毒藥物。

5)對某些毒物,如黃磷、無機氰化物等,自創麵吸收後,可以致死,應爭取時間果斷地切除受損皮膚,以切斷毒物來源。

6)入院前應盡早補液、利尿以減少毒物的吸收和加速毒物的排泄。

7)轉院時,用濕布覆蓋傷處,標明化學藥物的名稱、濃度、入院前已做過的處理過程,以便及時進行適當的後續治療。

22酸燒傷

酸燒傷大多為硫酸、硝酸、鹽酸燒傷。這三種酸的燒傷發生率較高,約占酸燒傷的80%左右。酸性化學物質與皮膚接觸後引起細胞脫水,蛋白凝固等。酸創麵較幹燥,邊緣分界清楚,腫脹較輕。燒傷的輕重程度與皮膚接觸高濃度酸燒傷後是否及時用大量流動水衝洗有關,如衝洗水量太少,酸遇水產生的熱量又可進一步加重燒傷。衝洗後,以5%碳酸氫鈉溶液或肥皂水等中和留存於皮膚上的氫離子,使之接觸的酸濃度下降,如不衝洗,由於作用時間長,或其水分被蒸發後濃度相對增高,也可引起燒傷。硫酸、硝酸、鹽酸在液態時可引起皮膚燒傷,在同樣濃度下,硫酸作用最強。氣態酸霧吸入可造成呼吸道損傷,數小時後可出現肺水腫,需及時按吸入性損傷處理。

(1)氫氟酸燒傷

目前氫氟酸在工業中常用,引起的燒傷也多見,它不屬於強酸,但它對生物組織有強腐蝕作用。氫氟酸稀釋後仍保持非離子化,這種特性使其容易透過完整的皮膚和脂質屏障進入皮下深部組織。氟離子與組織中的鈣、鎂離子結合可形成不溶性的氟化鹽。一般認為離解後的氫離子可引起局部酸燒傷,而組織破壞則與氟離子有很大關係。鈣和氟的結合,導致細胞膜對鉀離子的通透性增高,引起神經損害,並產生劇烈疼痛。接觸氫氟酸後的處理關鍵是在立即用大量流動清水衝洗的同時,須注意皮膚皺折及甲溝處的清洗。在清洗後,損傷部位可用堿性肥皂洗滌及石灰水浸泡。清創中必須剪去水泡及去除腐皮。甲床下積液及指甲浮動,可行“V”形切開或將回形針拉直在酒精燈下燒紅後於指甲上灼洞數個,以引起減壓,必要時拔除指甲。在醫院往往備有配置好的冰凍氫氟酸燒傷治療液。全身中毒時,首選靜脈或動脈注射葡萄糖酸鈣溶液,但使用時必須及時檢測傷者血中鈣、鉀、鎂等離子情況。

(2)磷燒傷

磷在空氣中自燃生成的五氧化二磷遇水生成磷酸,所以磷燒傷是酸和熱的複合傷。燒傷深度深。創麵呈暗褐色的痂皮,有大蒜味。磷經皮膚吸收後合並心、肝、腎損害。在現場對創麵需用大量流動水衝洗,再用1%~2%硫酸銅溶液外搽創麵,使其生成黑色的磷化銅,便於用鑷子剔除。在化工生產過程中往往是液態的熔磷燒傷。燒傷麵積大,如現場及時衝洗,傷情可明顯減輕。在搶救過程中,若硫酸銅使用不當也會有銅離子從創麵吸收而引起溶血、肝腎功能損害,所以切忌用硫酸銅浸泡和濕敷。為了搶救中不引起銅中毒,目前認為1%洗衣粉溶液是磷燒傷現場急救的理想衝洗液。在轉送病人時應在傷處用1%洗衣粉溶液浸濕的布包裹創麵,以防創麵暴露於空氣中的磷顆粒燃燒。禁忌應用油質敷料包裹,以防止磷溶於油脂內被吸收。

23堿燒傷

堿類物質包括鉀、鈉、銀、銨、鎂的氫氧化合物以及碳酸鈉、氟化鈉等,在工業中應用極為廣泛,其腐蝕力、穿透力及其彌散力較酸為高。

堿不僅吸收人體組織水分,使細胞脫水而壞死,所產生的熱還可加重損傷;而且能結合組織蛋白,生成堿性變性蛋白化合物,此蛋白化合物易於溶解,進一步作用於正常的組織蛋白,使病變向縱深發展;同時還能皂化脂肪,皂化時產生的熱量也可使深層組織繼續壞死。因此堿燒傷後,創麵進行性加深,損傷組織容積大,早期腫脹明顯,失液量大,故早期治療要加大補液量。

(1)苛性堿燒傷

氫氧化鈉和氫氧化鉀是堿性物質中對皮膚損害最大的堿類,稱苛性堿。苛性堿有強烈的刺激性和腐蝕性,可使燒傷皮膚痂皮呈“爛豆腐”狀,感染後易並發創麵膿毒症。苛性堿燒傷後應立即以大量流動清水衝洗,要求衝至創麵無滑膩感,衝洗時間要求長達1/2~1小時;衝洗後可用0.5%醋酸、3%硼酸、10%枸櫞酸等中和,早期切除燒傷的皮膚可避免創麵進行性加深。

(2)石灰燒傷

生石灰即氧化鈣,具有強烈的吸水性,與水化合生成氫氧化鈣(熟石灰),並放出大量的熱。所以石灰燒傷是熱和堿的複合傷,具有堿燒傷的特點。在農村造房時滑入石灰池內造成燒傷並不少見,因現場處理不及時,往往燒傷麵積大、創麵深,一般在深Ⅱ度以上。石灰燒傷的創麵滲出多、不易幹燥、痂膜柔軟、容易感染。生石灰濺落到皮膚上時,先用植物油或礦物油洗掉皮膚上的石灰,然後用大量清水衝洗,用食用醋衝洗或濕敷中和。嵌入皮膚的石灰顆粒可用鑷子去除。濺入眼內的石灰,也應及時用水衝洗,衝洗出眼內的石灰粒,然後去醫院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