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氨燒傷
氨是一種無色但有很強刺激味的氣體,在常溫下加壓可使其液化為液氨。氨溶於水後生成氫氧化銨,俗稱氨水。故氨燒傷可分為液氨燒傷和氨水燒傷二類,都較常見。
在農村,農用氨水濃度為18%~30%,作為化肥,常有兒童在田間玩耍時不慎跌入氨水缸中,引起嚴重呼吸道吸入性損傷。液氨燒傷多由於意外事故,如管道破裂、閥門爆炸、及運輸過程中液氨鋼瓶泄漏和爆炸,這類事故發生,燒傷往往是群體性、病情複雜,有皮膚燒傷、眼燒傷及氨吸入性損傷。
液氨濺於皮膚,一瞬間液氨氣化帶走了皮膚表麵的溫度,先是皮膚蒼白、堅韌為凍傷;然後氨與組織中的水分結合形成氫氧化銨,所造成的燒傷具有堿性燒傷的特點:局部細胞脫水、皂化脂肪組織,向深層組織侵犯。所以燒傷創麵較氨水燒傷為深。燒傷後立即用大量清水衝洗,繼用2%~3%硼酸溶液濕敷2~4小時,以後按一般燒傷創麵處理。氣化後的液氨釋放,應首先向上風向轉移,脫離現場、給予吸氧等措施。
(4)電石燒傷
電石即碳化鈣,在生產與使用過程中遇熱或振動、擊打即可發生爆炸。電石遇水放熱形成乙炔和消石灰,消石灰進一步與水反應生成氫氧化鈣,所以電石燒傷是熱力和堿的複合傷。電石爐爆炸或接觸熱電石燒傷,往往有電石顆粒嵌入,所以創麵深,愈合慢。電石燒傷主要用蘸油的棉簽清除殘留在皮膚上的電石顆粒,然後用清水衝洗創麵,可用pH試紙測定創麵上是否呈堿性反應(藍色)來決定衝洗時間,直至創麵呈中性為止。
24其它化學物品燒傷
(1)苯酚燒傷
苯酚對皮膚、粘膜有強烈的腐蝕作用,損傷的程度隨著濃度的增高而加重,>5%濃度的水溶液即可引起皮膚腐蝕,吸收後對局部有麻醉作用。接觸後局部皮膚變白、起皺、軟化、壞死,形成棕紅色、棕黑色或褐色的痂皮。大麵積的酚燒傷時酚可經創麵吸收中毒,吸收後迅速分布至各組織細胞,抑製循環,致使呼吸衰竭,並可引起腎小管壞死,發生急性腎功能衰竭。一旦皮膚接觸苯酚後,應迅速脫去被汙染的衣服,並立即用大量流動清水衝洗20~30分鍾。因苯酚微溶於水,可借助於流動水衝洗的機械力作用把苯酚從創麵衝洗掉。但結晶酚不易被水清除,須再用50%~70%酒精擦抹創麵,然後再用清水衝洗,這樣可減少酚從創麵吸收,經上述處理後立即送醫院搶救。
(2)瀝青燒傷
瀝青俗稱柏油,有高度粘著性,廣泛用於建築業。瀝青粘附於皮膚不易清除,高溫的瀝青可造成皮膚燒傷,其燒傷的程度與熔融狀態瀝青的溫度和與皮膚接觸的時間有關。當熱的瀝青從熔化爐飛濺到人體表麵時,因表麵張力關係,瀝青呈球狀,以圓形平麵平鋪於皮膚上,中心區與皮膚接觸最早,故對皮膚的燒傷最重;在邊緣區域常為正常皮膚,所以瀝青燒傷麵積往往要比沾染瀝青的麵小些。飛濺出來的瀝青,經過一定的空間再落到皮膚上,瀝青的溫度要比在熔化爐內低,所以瀝青燒傷一般為Ⅱ度燒傷,如果掉入熱的瀝青池內常為Ⅲ度燒傷。瀝青燒傷後,忌用汽油擦洗,因汽油中含鉛;應先以冷水浸泡或用冰敷於粘在皮膚上的瀝青,使之降溫,待瀝青冷卻後,將瀝青連同燒傷皮膚一同揭去。在平時,可用麻油擦去瀝青,這種方法簡便可行且無毒性。
(3)汽油浸泡燒傷
汽油浸泡燒傷往往是在油罐內掏取油時,因吸入大量汽油揮發性氣體而昏倒後,在汽油中長時間浸泡所致。表現為皮膚鬆懈而易脫落,基底部暗紅,腫脹明顯,界線清楚。汽油中的烴類可經皮膚吸收;含四乙基鉛的汽油也可吸收中毒。溶劑汽油急性中毒以神經或精神障礙為主。急性溶劑汽油中毒時應迅速脫離現場,清除皮膚汙染和安靜休息,並送醫院急救解毒。
(4)瓦斯爆炸燒傷的處理
礦井內瓦斯爆炸常見,它是指以沼氣(CH4)為主的多種易燃氣體的爆炸。爆炸時除引起燒傷外,尚可發生各種有毒氣體中毒及其它合並傷。由於礦井內瓦斯爆炸往往受傷人員多,現場和傷情均甚複雜,所以搶救人員應行現場急救,以免延誤搶救時間。瓦斯爆炸時主要的致傷因素有三種:①高熱所致的燒傷,大多數為人體暴露部位(如頭、麵部和手)的淺度燒傷。若引燃衣服則可導致大麵積深度燒傷。②多種有毒氣體中毒,主要為CO、CO2、O、O2中毒。③形成強烈的衝擊波,可導致頭、胸、腹和四肢的震蕩傷以及骨折等。急救時應首先讓病人脫離現場,放在通風處,並給予高濃度氧氣吸入,立即送醫院進一步治療。
25放射性燒傷的原因與特點
放射性燒傷主要是指皮膚的光輻射損傷,因為有許多方麵與熱力燒傷類同,故名放射性燒傷,也就是說將射線——電離輻射作為引起燒傷的一種特殊原因。
放射性燒傷主要由β、γ射線和X射線及電子束等大劑量的外照射所引起。
1)在平時,主要由於X射線、γ射線及電子束等大劑量的外照射所引起。常見於做放射治療和放射診斷的病人,以及與放射源長期接觸而又保護不當的工作人員。γ射線或X射線的全身照射不均勻,局部受到大劑量照射,或單獨的局部大劑量照射所引起。多發生於事故性照射,如在癌腫病人治療時的照射野受一次或多次超劑量照射。
2)β射線的局部照射。平時見於核設施事故裂變產物或放射性廢液直接汙染皮膚;戰時見於核爆炸放射性落下灰塵沾染皮膚未及時洗消。因放射性落下灰塵的主要成分為β放射源,故所致損傷亦稱皮膚β射線燒傷。
射線種類不同,引起的損傷亦有一定差別,β及軟X射線主要作用於皮膚淺層;而硬X線及γ射線穿透能力強,可傷及皮膚及皮下組織,嚴重者可達肌肉甚至骨骼,故損傷較深。皮膚放射損傷的程度主要取決於照射劑量,劑量越大,損傷程度也越重。其特點是:
·朝向性。因光輻射呈直線傳播,故具有方向性。
·暴露部位發生率高。衣服等遮擋物可避免或減輕燒傷。
·多為淺度燒傷。因為光輻射持續時間短,隻有幾秒至十幾秒鍾,故燒傷程度較輕。
·易發生眼及呼吸道燒傷。由於眼的聚光作用,閉眼動作緩慢或眼望火球可致眼底燒傷。在光區內吸入高熱氣體可致呼吸道燒傷。
·多為複合傷,衝擊波、核輻射和放射性沾染造成的損傷更嚴重。
26放射性燒傷與熱燒傷的不同點
1)熱能引致組織的迅速凝固性壞死,因此在傷後立即出現水泡、痂皮、焦痂等病變。而放射線引起組織漸進的變性和壞死需經曆一定時間(潛伏期)才能表現出典型的病變。放射性燒傷對局部血管的損害較重,血管病變(常致供血不足或缺血)對皮膚以至深部組織病變的發生發展,以及後期的愈合有著重要的影響。局部受很大劑量射線照射後,會對創麵愈合有重要作用的成纖維細胞、血管內皮細胞的再生能力受到抑製,也成為延緩愈合的重要原因。
2)熱能燒傷的創麵變化會立即表現出來,而放射性燒傷局部可經曆早期反應期、假愈期,才進入症狀明顯期。同為深度燒傷,放射性燒傷局部組織發生壞死後,多形成潰瘍。
3)全身反應不同。放射性燒傷常由於局部的放射損傷或伴有全身性(或全身相當範圍)的射線照射而發生全身性放射反應,以至產生放射病。
4)熱能燒傷時自然愈合進展快;放射性燒傷時進展緩慢而困難,且可轉化為慢性皮膚放射性損傷。
5)熱能燒傷後癌變罕見;在放射性燒傷後,由X射線、γ射線所致傷者發生癌變有一定機率,β射線致傷者機率相對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