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2 / 3)

“休克”一詞由英文“shock”直譯而來,迄今已有半個多世紀,它最早的意思表達振蕩打擊,隨之惡化、喪失知覺和死亡的情況。所以也有人認為“休克”是“死亡過程的暫時間歇”,本身不是一種病,而隻是應付各種原因所引起的危及生命的損傷的一種適應性反應。其特點是生命器官的功能受到暫時的或永久性的損害。在以後的一個階段,有人認為是血液循環的衰竭,當然與初期的解釋就完全不同了。近20年來對休克有了進一步的理解,認為休克的本質是生命器官的毛細血管灌注流量的急劇銳減所引起的組織缺氧、代謝紊亂,在各種化學遞質和體液因子的參與下,發生各係統功能障礙與細胞受損的過程。綜上所述,目前認為:

1)休克是由於全身髒器、組織的循環障礙,氧合血流灌注不足而引起的一係列全身反應的一種綜合征。

2)休克的本質是組織和器官中的微循環障礙。

3)休克的特點是小動脈的痙攣、毛細血管的淤滯。

4)休克的結果是使機體重要器官血流灌注不足而造成組織缺氧、代謝紊亂。

5)各種不同類型的休克之間固然有其差異,但總的變化和本質是一樣的,即微循環障礙為各種不同類型休克的共同特征。

6)治療休克不再是過去的單純的提高血壓,而應注意到在病因處理的同時,著重於有效循環血容量的恢複、微循環改善以及保護組織細胞等措施。

47燒傷病人發生休克的原因

1)病人在受傷時因劇痛、驚恐、精神緊張而發生的原發性休克頗為罕見。但這種休克隻要給予鎮靜、止痛就能解決。

2)燒傷後的休克大都是繼發性的。即病人除皮膚損害外,受傷部位的毛細血管擴張和通透性增加,使正常血管與組織間隙之間的物質交換異常,毛細血管喪失了半透膜的功能,血管內的血漿樣液體很快滲入組織間隙或滲出創麵。滲至組織間隙即為局部水腫;滲至創麵的液體如果表皮未破即形成水泡,如表皮破裂則為滲出液。燒傷滲出液總量的多少與燒傷麵積有關,也就是說,燒傷麵積越大,滲出越多。例如一個燒傷麵積為40%的病人,在傷後12小時其血漿量減少為傷前的25%;功能性細胞外液量傷後18小時丟失40%~50%。一般來說,以上兩類物質滲出的速度在傷後6~8小時內為最快,以後逐漸減慢。一般在傷後30~48小時滲出液總量達最高峰,此時水腫也最明顯。在臨床上表現為病人少尿或無尿,這是由於腎髒有代償性血管收縮和腎小球濾過下降所致。但如果沒有及時大量的液體補充,長時間的腎血管收縮,腎小管就容易缺氧、壞死,造成不可逆的休克,或腎功能的衰竭。

48燒傷病人休克的早期診斷

診斷燒傷病人休克的主要根據有:

1)脈搏增速。

2)尿量減少,主要因為有效血循環量不足、腎血流量減少,血壓收縮壓在10.7千帕(kPa)以下,也就是<80毫米汞柱。

3)口渴,這與細胞內外滲透壓改變及血容量不足有關。

4)煩躁不安,這是腦細胞血液灌注不足和缺氧的表現,疼痛刺激也是一個因素。

5)惡心嘔吐,主要是由於大腦和消化道缺氧以及胃腸道粘膜水腫所致。

6)末梢循環不良,主要表現為四肢厥冷,皮膚發白,毛細血管充盈差,口唇青紫。

7)靜脈塌陷或收縮呈索條狀,穿刺困難。

8)血壓和脈壓的改變,早期血壓可以升高,尤其是舒張壓高,脈壓變窄。晚期血壓下降,表示休克嚴重。

49燒傷病人休克的治療

休克的防治是搶救嚴重燒傷病人的重要環節。休克主要在於預防,如已發生,則應及早治療。目前主要的治療方法還是以體液複蘇為主,也就是及時而足量的補充液體。怎樣補?補多少?應根據病人燒傷的麵積而定。公式很多,目前我國最常用的補液公式有:

燒傷後第一個24小時,成人每公斤體重。每1%燒傷麵積平均補給膠體(即血漿或全血)0.75毫升,電解質溶液(主要含鈉離子)0.75毫升。其中所有補給量的一半在傷後8小時內輸注,餘下的一半在傷後的第二、第三個8小時內分別輸注。此外,大麵積燒傷病人不能口服者,應給予每天正常需水量2000~3000毫升。第二個24小時補給量應為第一個24小時實際輸入的膠體液和電解質溶液量的半量,給水分同第一個24小時。舉例:病人體重50公斤,燒傷總麵積60%,第一個24小時補給液體量預算:電解質溶液50×60×0.75=2250毫升

膠體液50×60×0.75=2250毫升

水分2000~3000毫升

液體總量6500~7500毫升

從上述例子可以看出,燒傷病人在燒傷以後不僅需要補大量液體,而且要及時地輸注電解質。兒童燒傷的輸液量,嬰兒:第一個24小時為每1%燒傷麵積2毫升;膠體:電解質溶液為1∶1;糖水為100~150毫升/每公斤體重。第二個24小時輸入量減半,輸入速度與成人相同。必須注意,小兒頭麵部燒傷滲出多,需要膠體液多,膠體以血漿為好。在無血漿情況下可用新鮮全血。在這裏應指出的是補液公式僅僅是一種參考,輸液量足量與否,還需根據尿量、脈率、血壓等指標監測。因為個體不同,其補液量也不一定適宜於這一公式,反之,若補液不足則不能及時糾正休克,而補液過多可能導致腦或肺的水腫。

休克的其他處理:①使病人維持良好的呼吸功能;②減少對病人的騷擾,如搬動、清創等;③應用鎮靜藥、止痛藥;④糾正酸中毒。

50燒傷病人感染的類型

感染是燒傷治療中的一個重要問題,特別是大麵積燒傷,它是引起燒傷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因為,感染也可引起疼痛,使創麵加深,大量液體滲出而造成蛋白丟失,加速分解代謝。因此,控製感染是治療燒傷的中心環節之一。

燒傷產生的壞死組織及創麵滲出液都是細菌生長的良好培養基,外界的細菌及殘留在毛囊、皮脂腺中的細菌,在此基礎上非常容易生長。因此燒傷創麵的感染幾乎是不可避免的。細菌起初在創麵表麵生長繁殖,然後經過開放的毛囊或痂皮直接進入皮下組織淋巴管,侵襲到痂皮深層,擴展到鄰近的未燒傷組織,最後侵入深層血管,造成血液播散。因此,燒傷感染可根據細菌累及的深度分為:

·淺表感染。在燒傷創麵表麵有少量細菌。

·痂皮感染,細菌穿透不同層次的焦痂。

·痂皮下感染。

因為壞死組織界麵有大量細菌繁殖,所以根據活組織中細菌累及的程度,又可將細菌侵襲分為:

·微小侵襲,鄰近焦痂處的活組織中有微小的細菌病灶。

·普遍侵及,細菌廣泛侵入活的皮下組織。

·微血管侵襲,細菌累及淋巴管和微血管。

除了燒傷創麵引起的感染外,最近又提出可由平時寄生在人體腸道內的細菌引起,故稱它為“腸源性感染”。一些實驗研究發現,燒傷後3小時腸道中的細菌和內毒素可通過腸粘膜循環、或者移位的細菌、內毒素經淋巴係統到達全身器官。換句話說,燒傷病人的細菌感染不一定都來自創麵或外部細菌,而很可能來自寄生在人體腸道中的細菌,這種腸源性感染也已成為燒傷感染的主要來源。

51燒傷侵襲性感染的分期

什麼叫做侵襲性感染?那就是燒傷後皮膚和皮下組織中的細菌大量繁殖,並侵襲到沒有被燒傷的組織中,而且產生各種毒素,這些細菌和毒素可以致使病人死亡。在侵襲性感染中,血液中細菌培養不一定生長(也就是過去所謂的敗血症),因為創麵或腸道中細菌的內毒素、外毒素,激活了分布全身的在人體內能吞噬染料和顆粒的組織細胞即巨噬細胞,這種細胞受細菌、內或外毒素刺激後呈活化現象,從而釋放一係列對人體有害的炎症介質和細胞因子,導致發生侵襲性感染的膿毒性反應。因此,燒傷感染後最危險的是發生侵襲性感染,若未及時發現或處理不當,其死亡率甚高,為此應提高警惕。燒傷侵襲性感染可發生在燒傷後的任何時期,臨床上分為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