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燒傷後兩周內發病者屬早期。這一階段感染的發生率高,發病急,特別是在休克期發病者,往往與休克相混淆,如脈搏加快,呼吸急促,血壓下降等,應仔細鑒別。這種侵襲性感染病人死亡率高。常常與休克期過度不平穩、腎功能不全、吸入性損傷等因素有關。
後期:燒傷兩周以後感染的發病率有所下降。發生感染的誘因主要與治療中存在的問題有關,特別是創麵處理不當是最主要因素,如任其自然脫痂、手術切除痂皮後創麵未用覆蓋物、或植皮後自體皮片大片壞死而導致創麵裸露。另一重要因素是全身治療處理不當,如營養支持不足,致使機體長期消耗而致免疫力減弱,這樣侵襲性感染的機會就明顯增加。
52燒傷侵襲性感染的症狀
1)體溫:往往突然升高到40℃以上,伴有寒戰,或體溫下降到36℃以下。低體溫常是革蘭氏陰性杆菌侵襲性感染的特征,表示病危。
2)呼吸:呼吸由過度換氣、呼吸淺快發展為呼氣延長性呼吸困難,晚期呈點頭呼吸、張口呼吸、抬肩呼吸,此後出現呼吸衰竭。
3)寒戰:明顯的寒戰通常表示有細菌入侵血液。
4)意識:大多數病人開始興奮,表現為煩躁、譫妄、囈語、幻覺、騷動等。以後轉入抑製,表現為定向障礙、表情淡漠、恍惚、反應遲鈍,最後昏迷。另一種病人為抑製狀態,表現為少語、嗜睡,以後發展為半昏迷甚至完全昏迷。
5)食欲:大多數病人食欲驟減。
6)腹脹:程度不一,腸鳴音減少或消失。
7)腹瀉:便量不多,主要為粘液。
8)震顫:舌及四肢震顫,舌無法伸出口外。
9)出血傾向:創麵、靜脈穿刺等部位滲血不止。
10)水腫:表現為水腫吸收延遲,或吸收後水腫又起。
11)壞死斑:在創麵及(或)正常皮膚上,出現質地較硬呈紫黑色的斑,是一種感染性出血性壞死。
53侵襲性感染的預防與治療
侵襲性感染的預防和治療原則是一致的,而預防更具有積極、主動的意義。一旦發生侵襲性感染,治療則很困難,因此關鍵在於預防。
1)加強營養可改善機體對感染的防禦能力,目前特別強調早期經胃腸道進食(口服)營養可預防腸源性感染。
2)單純依靠各種消毒隔離措施不能切斷細菌入侵的途徑。
3)唯有早期切除壞死組織,及時覆蓋創麵才能達到預防侵襲性感染這一目的。這也是60年代以後取得的最大進展。
4)創麵外用藥物。因為燒傷侵襲性感染大多來源於創麵,而創麵痂皮內血管均栓塞,故全身應用抗生素達不到創麵,所以早期局部外用抗菌藥物對於控製創麵感染有很大意義。有效地使用局部抗菌藥物,是減少全身侵襲性感染的一個重要措施。創麵外用藥的種類很多,目前應用的局部抗菌藥物如磺胺嘧啶銀、磺胺咪隆、吡唑酮碘、洗必泰等。
如前所述,燒傷侵襲性感染的死亡率很高,治療相當困難。隨著抗生素的不斷發展,對付細菌的措施也有所增加。然而,耐藥菌株的產生亦已困擾著對侵襲性感染的治療。在已發生侵襲性感染時,抗生素仍不失為一種重要的武器,但不能盲目濫用,應根據創麵細菌培養的結果選擇有效的抗生素,應用劑量要大,療程要充足。
手術切除可能引起侵襲性感染的創麵,故應在有效抗生素的保護下對創麵進行徹底地切除,也許是能控製或改善侵襲性感染的一項有效措施。但在手術前後應有充分的準備,且手術時選擇感染最嚴重的創麵進行,對那些感染不明顯的創麵可暫時不予處理,術後應用創麵覆蓋物暫時覆蓋,待創麵清晰後立即更植自體皮。其餘創麵待全身情況改善後再積極處理。
此外,營養支持療法在侵襲性感染的治療中起重要作用。沒有高熱量、高蛋白的營養物攝入,病人將處於機體衰竭狀態,免疫機能更趨低下,這樣侵襲性感染也就無法治療。
54正常人體每天需要多少能量
人體需要供給熱能和調節生理機能的物質,也需要作為軀體構成的原料物質,以供人體生長和組織的修補。一個人即使處於完全休息狀態,仍在不斷地消耗著機體內的有機物質,同時釋放能量,用以進行生命活動。所以食物中營養成分的能量,是體內物質和能的唯一來源,人體所需要的營養,與人的年齡、體質、工作性質和疾病等都有關係。一晝夜人體所需能量有多少?在過去都用卡來計算,例如一個輕度勞動者每天每公斤體重需能量25~30千卡,重體力勞動者或運動員則需要35~40千卡。但目前通用的計量單位為千焦耳,焦耳與千卡的換算方法是:
1千卡=4.184千焦耳1千焦耳=0.239千卡
此外,過去對基礎代謝能量的消耗值的計算用公斤體重計算,結果不很準確,目前也改用體表麵積計算,體表麵積的計算公式如下:
體表麵積(每平方米)=眼0.0061×身高(厘米)演+0.0128×體重(公斤)-0.1529。這樣,一個50公斤體重的人其基礎代謝需要的能量約為6500千焦耳,而一個70公斤體重的人則需約7500千焦耳。人體主要的營養來源是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脂肪,當然還有各種維生素、無機鹽和一些必不可少的微量元素。
55燒傷病人代謝變化的特點
燒傷病人在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代謝方麵會出現一係列複雜的變化。早在40年前已有人將創傷病人的代謝變化分為三個階段:①代謝低潮期,在傷後1~2天發生,也就是在燒傷休克期內出現,此時的反應為短時間的基礎代謝下降。②代謝旺盛階段,此期從傷後第三天開始出現,可長達數日或數月。③合成代謝期,這是在燒傷Ⅱ度和Ⅲ度的創麵愈合階段(康複期)。以上各期持續時間的長短和變化程度,取決於燒傷的程度。目前在臨床上一般分為二期,即低落期和高漲期。低落期表現為低代謝率,此期與休克有關,由於血容量減少,組織灌注不良及心排出量減少引起。隨著休克的複蘇,循環血量的恢複,感染、創麵丟失蛋白及水分、手術、發熱等現象的出現,此時表現為超高代謝,持續時間可以很長,從傷後第2~3天開始,直至創麵愈合,這期稱為高漲期。
燒傷病人的超高代謝:
燒傷病人燒傷麵積超過40%,代謝率為正常人的2~2.5倍。這種超越其他創傷所引起的高代謝率,在醫學上就叫做超高代謝。超高代謝的臨床特點表現如下:
1)大量水分由創麵蒸發。
2)體溫升高,體溫每升高1℃,基礎代謝率增加13%。
3)呼吸率增加,當燒傷麵積超過40%,或伴有吸入性損傷,或肺部以及全身感染,呼吸率則顯著增加,常在30次/分左右。表現為呼吸加快,耗氧量增加,基礎代謝率隨之增加。
4)燒傷麵積超過40%,心率常增至120次/分以上,脈壓縮小,基礎代謝率增高。
燒傷病人的負氮平衡:
什麼叫氮的平衡?這就是正常人每日膳食中蛋白質的質和量適宜時,攝入氮量與由糞、尿、皮膚排出的氮量相等,機體內蛋白質與氨基酸之間不斷地分解與合成是平衡的,稱為氮的平衡。燒傷病人的超高代謝不僅由於蛋白質破壞的增加,而且也由於蛋白質的合成受到阻抑;由於機體內的糖元儲備是有限的,所以燒傷後機體必須加快蛋白質的分解,從肌肉釋放出較多的氨基酸,以供肝髒合成葡萄糖來維持體內一些主要器官的功能。由於氨基酸在體內不能儲存,如果蛋白質合成受阻,則未被利用的氨基酸將被氧化,以氮的形式從尿中排出,造成機體的負氮平衡。燒傷創麵的滲出液又是丟失氮的腎髒外重要途徑,大麵積深度燒傷創麵丟失的氮,可達氮總丟失量的20%~30%。此外,病人在經受每次痂皮切除手術、植皮手術、以及遭受侵襲性感染時,都會使尿氮的排出量顯著增加。為此,大麵積燒傷病人在傷後一個月內,將消耗體內大量的脂肪和蛋白質,造成明顯的體重減輕或營養不良狀態。這致使病人免疫力降低,對細菌易感性增加,更嚴重的是影響創麵的愈合或修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