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1 / 3)

56燒傷病人的消化機能障礙

1)胃腸道麻痹

嚴重燒傷病人在傷後2~3天內往往出現胃腸道功能的改變,主要表現為消化道的麻痹,因此在這個時間內一般都不能進食,即使病人口渴、饑餓,進水或進食後也會出現嘔吐、胃擴張,所以均應給予禁食,待第三天開始方可給予少量流食。

(2)腹瀉

原因有①胃腸道水腫充血、腸粘膜脫落與淋巴細胞浸潤;②腦缺氧、休克;③嚴重的侵襲性感染;④長期應用廣譜抗生素,使腸內其他細菌受抑製,發生腸道內菌群失調以及黴菌活躍引起腸炎;⑤突然給予大劑量的營養液使病人不能耐受;⑥營養液中脂肪含量太多。

(3)胃擴張、嘔吐

由於燒傷早期胃腸麻痹,進食後引起胃擴張和嘔吐。

(4)腸脹氣

原因為體內電解質紊亂(如缺鉀)及營養液中的糖量太多,均可導致腸脹氣。故應適當減少飲食中的糖量,可飲用酸奶。

(5)消化道出血

主要是由於燒傷後發生胃、腸道粘膜損害而引起潰瘍,但也可能是嚴重感染引起的潰瘍。

57燒傷病人的營養需要量

由於燒傷病人的超高代謝、機體負氮平衡及消化道功能障礙,因此營養的供給已成為燒傷治療中重要的問題。燒傷後機體能量消耗情況究竟怎樣?熱卡的需求量是多少?補充什麼?補充多少?怎樣補?這裏簡介如下:

熱卡需要量:現在國際上製訂的公式很多,有些單純從燒傷麵積考慮,按人體體重加燒傷麵積計算;有些從人體體表麵積考慮,再按燒傷麵積累計;也有根據兒童年齡考慮;這些公式計算的結果差異很大,也與我國國人的情況不大相似,我國第三軍醫大學對92例燒傷病人測量結果進行推算,並作了臨床驗證,製訂了適合我國國人的計算公式,用體表麵積計算基礎需要量比公斤(Kg)體重更符合生理規律,因此它以體表麵積計算基礎量,再加上燒傷麵積所需量,具體介紹如下:

燒傷成人熱卡需要量每天千焦耳=4184千焦耳×體表麵積(每平方米)+104.6千焦耳燒傷麵積%。

為了便於體表麵積計算,他們還推薦了一個簡化算式:

體表麵積=(身高-0.6)×1.5

蛋白質需要量:正常人日需要0.8~1.0克/公斤。燒傷病人蛋白質的補充量可以按總熱量的15%~20%估計。如該病人每天需補充熱量14640千焦耳,其中蛋白質的熱量為14640×(0.15~0.20)=2197~2929千焦耳,應補充蛋白質(525~700)/4=130~175克。大麵積燒傷後蛋白質的需要量為2~3克/公斤體重,小兒為6~8克/公斤體重,這是比較適宜的。

脂肪的需要量:燒傷病人攝入脂肪一般約占每日攝入總熱卡量的20%~30%為宜,脂肪攝入太多,會使病人食欲減退,並可引起胃腸功能紊亂,對肝髒亦不利。故應注意燒傷病人一日膳食中脂肪的比例。可選用含磷脂豐富的食物(如雞蛋、大豆及其製品),並注意補充必需脂肪酸。一般5%總熱量由亞油酸供給,脂肪供給的能量中50%由魚油提供。

糖的需要量:燒傷病人糖的補充量約占熱卡需要量的50%~60%左右。糖有保護心、腎、肝以及防止酸中毒與減緩脫水的作用。同時,它也是最經濟而又豐富的熱能來源。糖攝入過多可產生高滲滲透壓而導致病人上腹不適,胃排空時間延長,腹脹,糞呈酸性,表現為消化不良,因此可給病人一些澱粉類食物。

各種礦物質的需要量

1)鈉鹽:嚴重燒傷病人在休克期內,血液中的鈉離子下降,傷後第3天血鈉逐漸恢複正常,傷後10天左右達到平衡。如果病人無明顯水腫及腎功能障礙,可以不限製鈉鹽的攝入,每日從膳食中攝入6克左右的食鹽為宜。

2)鉀鹽:嚴重燒傷病人早期有血鉀升高現象,但在整個燒傷病程中,因其從尿中及創麵丟失鉀較多而出現低血鉀症。鉀的代謝往往與氮代謝平行,丟失鉀時常出現負氮平衡。每1克蛋白質分解代謝放出0.5毫克鉀;1克糖分解放出0.36毫克鉀。如在補氮的同時補給鉀,可促進機體對氮的有效利用。

3)磷:磷對燒傷病人非常重要,以磷酸根的形式參與機體能量的轉換。磷脂參與細胞膜的組成;許多酶的轉化都有磷酸參與。因此,如血磷低,應立即補磷。肉類、豆類都含有豐富的磷。

4)鎂:燒傷病人鎂的排出量在其尿中有所增加。如病人有腹瀉、嘔吐、胃腸減壓,即表明體內血鎂含量下降,應加以補充。鎂的食物來源為大麥、小麥、豆類及肉類。

5)鋅:人皮膚所含的鋅約占全身含鋅量的20%。燒傷病人創麵滲出液的含鋅量是血漿的2~4倍。燒傷病人血清中鋅的含量往往偏低,而鋅是人體多種酶的成分和激活劑,參與蛋白質合成,與對免疫功能有重要作用的細胞生成有關。更重要的是鋅可促進燒傷創麵愈合,故燒傷病人應補鋅。肉類、魚類及其它海產品、豆類含鋅量都較高。

6)鐵:鐵是血紅蛋白和肌紅蛋白的組成部分,參與氧與二氧化碳的運輸。鐵在呼吸及生物氧化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燒傷病人應注意補鐵,膳食中動物肝髒、瘦肉、蛋黃和蔬菜富含鐵質。

維生素的補充也非常重要。尤其是維生素A、D、E、K、C及B族等。缺乏維生素A、B、C均可延遲創麵愈合,影響正常代謝,降低機體抵抗力。維生素E有抗氧化作用,也可減少燒傷後疤痕的形成。維生素B族與蛋白質合成和能量的轉換關係密切,它也參與免疫反應,故燒傷病人在補充高熱量與高蛋白時也需同時補充維生素B族。

58營養支持途徑

燒傷病人的能量和蛋白質需要量通常難以由飲食滿足,特別是燒傷總麵積>30%、頭麵部燒傷和氣管切開的病人,需經腸道或胃腸外途徑補充飲食不足的部分,才能完成營養支持。嚴重燒傷病人,需要口服飲食、腸道和胃腸外途徑三者相結合才能滿足超高代謝的需要。

(1)口服營養

經口營養:口服是供應營養最主要的途徑。一般在休克期過後腸蠕動已經恢複時,即可進食。對感染期或康複期病人,可根據不同病情及飲食習慣製定食譜,注意病人平時的習慣、結合營養價值高的食物,給予高熱量、高蛋白菜肴,配置時不僅要注意食物的色、香、味,以促進病人的食欲;而且更要做到少量多餐,注意觀察病人的消化功能。

(2)腸道營養

過去鑒於燒傷後立即有胃腸道功能改變,而主張嚴重燒傷病人早期禁食。其實燒傷後胃腸道功能改變主要為胃和結腸,而小腸功能是正常的。將喂飼管放置到病人小腸,傷後立即進行腸道營養不僅可能而且有益。腸道營養能維持腸粘膜完整,減少腸道細菌和內毒素移位及由此而產生一係列參與超高代謝反應的細胞因子和炎症介質的釋放,從而減弱超高代謝反應。最近認為腸道營養比靜脈營養更合理,故主張早期進行腸道營養。不能進食的病人,腸道營養可替代飲食,供給所需的全部營養。

(3)腸道營養的實施方法

選擇直徑3毫米,長約100厘米,由醫用矽膠製成的“經鼻腸道營養管”。放置腸道營養管的方法與胃管相同。從腸道營養管中抽取液體,用試紙測試其pH值。pH值呈堿性表示腸道營養管頂端已進入腸道。可滴入少量腸道營養液試之。通常在放置後6小時內,“經鼻腸道營養管”頂端可進入腸道。同時應用恒量低速泵泵入營養液,一般根據每天計劃供給量來調節泵的轉速。

(4)腸道營養液成分

腸道營養液可自行配製或應用商品要素營養。管飼的營養物有混合奶、要素膳食、勻漿液。勻漿液是由牛奶、豆漿、牛肉、肝、雞蛋、胡蘿卜、油、糖、鹽等經高速勻漿搗碎後製成。管飼液或混合奶中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的比例最好為1∶0.9∶3,根據病人病情可給予調整。最初勻漿食物每1000毫升中含蛋白質61克,熱量4982千焦耳(1190千卡),溫度以37~38℃為宜。管飼速度開始可40~50毫升/小時,以後可逐漸增加至50~60毫升/小時,也可用輸注泵持續緩慢注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