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為什麼窮人越來越窮,富人越來越富3(1 / 1)

第一章 為什麼窮人越來越窮,富人越來越富3

暈輪效應——真相往往被偏見蒙蔽

我們常常懷疑別人,其實是我們自己太複雜、太精明、太自以為是,於是我們進入了一個牢籠,固執地認為自己是對的。然而,當我們摘下有色眼鏡之後,才發現真相原來那麼遙遠。

心理寓言

從前,有一個鄉下人將一把斧頭忘在了地窖裏,幾天以後,他又要用斧頭時,才發現斧頭丟失了。斧頭到哪裏去了呢?他在自己家的門後麵、桌子下麵、堆柴草的房裏到處找遍了,還是沒有找到。他懷疑是鄰居家兒子偷去了,但是沒有證據。

於是,這個人就開始仔細地觀察鄰居家兒子的一舉一動,越觀察越覺得是鄰居的兒子偷了斧子,因為看他那走路的樣子,似乎鬼鬼祟祟,像個小偷。不僅如此,連他的神態、動作、表情也像,甚至他說話時的聲調,也像是偷了他家的斧頭。總之,幾乎可以肯定,就是他偷了自己的斧頭!

又過了幾天,這個人到地窖去儲存物品。當他打開門,進入地窖裏的時候,發現自家那把好多天不見的斧頭正躺在地窖裏。

第二天,這個人再去看鄰居家的兒子,發現他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就連笑的神態,都坦坦蕩蕩,非常自然,一點兒也不像偷斧頭的樣子了。

詭計點撥

生活中,我們也常常會猜疑別人,如同寓言中那個鄉下人,懷疑哪個人偷了斧子,就越看越像偷斧子的人。其實,懷疑是心理在作祟。正如歌德所說:“人們見到的,正是他們知道的。”認識一個人,切忌以自己的主觀想象作為衡量標準,否則就會造成識人的錯誤與偏差。遇到問題要調查研究後再做出判斷,絕對不能毫無根據地瞎猜疑,疑神疑鬼往往會產生錯覺。

“疑人偷斧”的行為反映了一種典型的對人印象的擴大化效應,也就是暈輪效應,即人們在對一個人的某種特征形成好的或壞的印象後,傾向於據此推論此人其他方麵的特征。

一個人如果被標明是“好”的,他就會被一種積極肯定的光環籠罩,並被賦予一切都好的品質;如果一個人被標明是“壞”的,他就被一種消極否定的光環所籠罩,並被認為具有各種壞品質。這就是暈輪效應的消極作用。在人際交往中,我們必須盡量避免和克服暈輪效應,做到正確、客觀地認識他人。對於一個人的判斷,不能僅僅停留在先入為主的第一印象,必須冷靜、客觀地對待他人。

我們看了太多陰暗的東西,就會變得懷疑、偏執,乃至於不相信一切。這個世界應該更簡單、更陽光,我們的內心應該真誠,對別人充滿信心。也許我們無法做到完全的客觀,但是“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我們必須時刻檢討自己,讓理智做出正確的判斷,這樣,我們才能擺脫猜疑,讓陽光照亮我們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