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從善念看他人,會看見慈悲(2)(2 / 2)

曾經看到關於一對父子的故事。

年邁的父親和兒子一同在花園裏乘涼,樹枝上一隻小鳥嘰嘰喳喳叫個不停。父親問兒子:“兒子,那是什麼?”兒子說:“一隻麻雀。”過了一會兒,父親又問:“兒子,那是什麼?”“一隻麻雀”,兒子放大了音量。然而,過了一會兒,父親又問出了同樣的問題。“那是麻雀,聽到沒有,麻——雀!”有些不耐煩的兒子大聲喊道。

父親沒有再說話,掏出一本發黃的日記,輕聲念道:“今天我陪兒子在樹下做遊戲,一隻小鳥在樹上嘰嘰喳喳。兒子興奮地問我:‘爸爸,那是什麼?’我說那是一隻麻雀。過了一會兒,兒子又問:‘爸爸,那是什麼?’我又告訴他,那是一隻麻雀。也許那隻麻雀太可愛了,兒子一直看個不停,於是也就一直問個不停,一共問了25遍。每次我都耐心地告訴他,我希望他能記住。”

聽了父親的描述,兒子淚流滿麵:“爸爸,請原諒我!”

麵對生活和工作上的壓力,都市人士背負了太多沉重和無奈。有時候父母的嘮叨確實讓我們覺得心煩,但是小時候我們也曾這樣“煩擾”過父母,而父母卻不厭其煩地一遍一遍滿足了我們。那麼,我們是否應該如當年的他們,那麼、用心地傾聽重複的話,傾聽他們心中的聲音呢?

嘮叨,或許是他們的一種生活習慣,或許是他們對兒女的一種惦念,或許是他們與我們交流的一種方法,或許這是他們認為能為我們做的最直接的事。不管他們的嘮叨有多久,每一句嘮叨都是為了我們好,是親情的流露,是情感的釋放,是愛的一種表達。所以,我們不應嫌棄與疏遠,而應抱著感恩包容之心,理智謙和之態,善待父母的嘮叨。

更何況,父母的話語都是經驗之談,是數十年人生積攢下來的人生道理。每個父母都是抱著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態,希望我們少走不必要的彎路。而我們,作為子女,不是應該努力去實現他們的期望嗎?古語說得好“有則改之,無則加勉”,隻要我們能夠努力做好自己,麵對生活工作中的種種困難完全能夠應付,讓父母找不到擔心的理由,那麼父母就會以我們為傲,嘮叨也就不會很多了。

當然,傾聽父母的最好方式是聽聽他們的人生故事,問問他們的一生曾經發生過什麼,他們心中有什麼願望,哪些願望實現了,又還有哪些遺憾等。你知道父母喜歡吃什麼嗎?這是一個非常簡單的問題,但是你能說出來嗎?你是否曾經傾聽過父母的需要?你是否真的了解父母?

一天,一位小學老師問孩子們:“你們知道父母喜歡吃什麼嗎?”孩子們想了很久都想不出來。老師又問:“那父母知道你們喜歡吃什麼嗎?”孩子們的愁容頓時一掃而空,興奮地舉手說:“知道!他們知道我最喜歡吃……”一連串數出十多種。老師又問:“為什麼父母知道那麼多你們喜歡吃的,可是父母喜歡的你們一樣也不知道,這樣對父母公平嗎?”

我們習慣於接受父母的給予,甚至將其當作理所當然,正是這種想法,傷害了父母的心。將心比心,我們應該明白父母對我們的付出意味著什麼,基於什麼才如此對我們。當父母嘮叨的時候,比起心煩,更應該控製自己的情緒,理智地想一想父母為什麼會嘮叨,是不是我們做的事情讓他們擔心,抑或是我們忽略了他們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