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大都是芸芸眾生,希望也就是這樣平淡的滿足,從容的期盼。盡管在別人眼中,它們可能微不足道,但對於自己的生活而言,卻可以平添許多快樂,它們值得等待,這份等待的喜悅才是最難能可貴的。
從現在開始,在每天晚上睡覺之前,想象一下你渴望的生活,想象一下你渴望成為的自己。在有了對幸福的美好期盼後,還需要有一份勇氣和耐心,不管明天是晴空萬裏,還是暴風驟雨,都要執著且淡定地走下去,並且時刻提醒自己:這是一條通往幸福的大道,雖然路途遙遠,但是希望永遠會為我們護航。
守住自己的魔盒,不要去看盒子外麵那些東西,那麼你的人生便充滿了美好,你的心靈也將得到淨化。
◎ 用心靈的清甜之泉化解苦難 ◎
“堵車了!真倒黴!全勤獎沒了!”“飯裏有沙子!怎麼做的飯呀?”“踩到我的腳了!長沒長眼睛!”“這家店比那家店貴5毛錢,真是吃虧死了!”……這一類的抱怨,我們每天都在聽,甚至每天都在說,伴隨抱怨的是滿腔的怒火,滿臉的不快,覺得生活簡直是一團糟。
但其實,你不過是被消極情緒困住了而已,你眼中隻有這些不好的事情,生活中自然就充滿了不快。但若是你能夠看見讓自己快樂的事情,你的人生就快樂多了。我們的心靈是一個莊園,裏麵有清甜的泉水,隻是很多人更注重於苦難,讓這個泉水幹涸了,若是你能夠用清甜的希望之泉澆灌莊園,那麼苦難就會被希望化解。
山裏有一座寺廟,寺廟裏有個高僧,法相莊嚴,心懷慈悲,不少信徒都來山上找他傾訴煩惱,他每天都要悉心開解這些信徒,但是,不論他如何開導,這些信徒依然煩惱不斷,這個煩惱想開了,那個煩惱又來了,他們總是在抱怨:“為什麼我這麼倒黴,為什麼別人的生活都那麼順利?”高僧認為這樣下去有害無益,就想了一個辦法。
這天他把信徒們全都招到大殿,給他們每人一張紙條,讓他們把自己的煩惱寫在紙上,信徒們拿起毛筆,寫個沒完沒了,高僧在旁點了一根香,耐心等待。等信徒們都寫完,他把那些紙條收走,隨手團成紙團,放在佛案上。
“現在,你們每個人去抽一個紙團打開,看看要不要把自己的煩惱和抽中那個人對換。”高僧說。
信徒們依次上去拿了紙團,打開一看,全都愁眉緊鎖,然後像是鬆了口氣,最後他們齊聲說:“我們還是不換了,本以為我是世界上最倒黴的人,原來別人的煩惱比我還多!”
大千世界,芸芸眾生,煩惱是不可回避的話題。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認為自己很倒黴,的確,每個人的人生都不能圓滿,總會有些缺憾讓人悲歎:兒女雙全卻父母雙亡;知書達理卻形象欠佳;事業有成愛情卻在低穀……
煩惱一旦生根,就會生長,最初一丁點小問題,越想就越覺得嚴重,越想就越是不順心,恨不得這煩惱馬上消失。可是,能稱為煩惱的事,恰恰沒那麼容易消失,所以人們經常與煩惱大眼瞪小眼,看著它越變越大,最後成了心頭一塊大病。
煩惱是會繁殖的,你越介意它,它就能得到越多的養料,不斷繁殖,但若是你能注重希望,那麼這些煩惱就會餓死。沒有什麼苦難是要麵對一生的,隻要你將注意力轉移,多看看生活美好的一麵,你的世界便能充滿陽光。
一個小和尚心頭常常被各種煩惱占據,他為此焦慮不安,夜不能寐,他覺得他受了很多苦:自幼父母雙亡,被親戚扔到佛寺;沒有受到父母的關懷,卻經常被凶惡的和尚們惡語相向;飯沒吃多少,每天卻有幹不完的活……有一天,他找到寺院的住持,訴說自己的不幸。
住持並沒有安慰他,反倒說:“誰又是幸運的呢?你以為別人沒有受過你這樣的苦?也許他們比你還不幸。”
“那麼,他們到底是如何熬過的呢?”小和尚問。
住持讓小和尚端來一杯清水,他在清水裏放了一勺鹽,命令小和尚喝一小口,然後問他:“鹹嗎?”小和尚皺著眉說:“又鹹又苦!真難喝!”
住持又帶小和尚去了寺院後的湖邊,將那杯鹽水倒進湖水裏,又舀了一杯遞給小和尚。小和尚喝下後,問他:“苦嗎?”小和尚搖搖頭:“不苦,甜甜的!”
“你看,這就是方法。”住持微笑著說。
化解苦難的,隻有心靈的清甜。抱怨的源頭究竟是什麼?是願望沒有得到滿足。那不抱怨的人又是什麼樣?即使願望沒有得到滿足,他們首先想到的是寬慰自己勝敗無常,不必介懷;或者仔細想想苦難的原因,想想如何做才能改變現狀,讓自己能更如意一些。如果你的心靈始終如湖麵一樣平靜無波,如果你懂得增加心靈的廣度,你的心靈的容量就會越來越大,因為感觸足夠多,一點小小的煩惱根本不會觸動你的神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