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從樂觀看未來,會看見希望(6)(1 / 3)

後來,男孩選擇了文學,他用寫作這種方式進行著靈魂的自我交談,拓展著自我的精神邊界,他手下的主人公們都是以一個“兒子”的身份存在著,並且具有兒子的生活形態和心理狀態,他將自己孤獨、寂寞與自慚形穢的情緒淋漓盡致地賦予在主人公身上,作為一種逃脫出來的嚐試,他依靠寫作度過了無數茫茫黑夜,後來終於成了著名的小說家。他就是“現代主義文學之父”弗蘭茲·卡夫卡。

虛弱無能,敏感又焦慮的個性,曾經毀過很多人的人生,而弗蘭茲·卡夫卡在這些弱點麵前沒有表現出一般人固有的絕望情緒,而是正視自己,深度解剖自己,結果把弱點變成自己的優勢,從而登上成功的寶座。

很多時候,麵對弱點我們往往“當局者迷”,自己不容易意識到。這就像一個人沒有鏡子,就看不到自己衣著不合適一樣。這時如果我們能找到一個參照物,便能一目了然,正所謂“旁觀者清”。

宋朝大文豪蘇東坡為人豪爽大度,開創了詞的“豪放派”,其詩詞空靈,凝重,藝術境界非常高。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優秀文士,卻也有著人性的弱點,愛炫耀,虛榮,又易怒,而他自己根本卻沒有意識到。

在江北瓜洲任職時,蘇東坡和江南金山寺的住持佛印禪師經常參禪論道。一段時間後,蘇東坡覺得自己大有進步,為了顯示一下自己的禪修境界,他提筆賦詩一首,派遣書童送給佛印禪師,詩的最後一句是:“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台。”

佛印看後,笑而不語,提筆在詩上批了兩個字:“放屁!”叫人送還回去。

蘇東坡本以為自己的詩會得到佛印的讚賞,沒想到佛印竟然羞辱自己,他大發雷霆,隨即乘舟過江,準備找佛印理論。沒想到佛印禪師早站在江邊等候,他哈哈大笑道:“你不是說自己‘八風吹不動’嗎?怎麼‘一屁打過江’了呢?”

蘇東坡聞言,慚愧不已。

與佛印禪師相比,蘇軾的內心力量顯然遜色不少。對於參禪悟道來說,一切了了,全都放下。而蘇軾卻沒有意識到或忽視了自己愛炫耀、虛榮,又易怒的弱點,內心被弱點捆綁和牽製,怎能爆發出力量呢?

麵對我們的弱點,與其讓恐懼占據心靈,可以躲避、掩飾,不如勇敢地“曬”出來,大大方方地和自己的弱點握手言和,如此就能打開心靈枷鎖,就能把最弱點轉為最強點,你就會無所畏懼,命運也會向你所期望的方向轉變。

◎ 每日三省,向著完美進發 ◎

普羅米修斯創造了人,又在他們每人脖子上掛了兩隻口袋,一隻裝別人的缺點,另一隻裝自己的。他把那隻裝別人缺點的口袋掛在胸前,另一隻則掛在背後。這個故事說明,人們往往能夠很快地看見別人的缺點,而自己的卻總看不見。

但是,你真的沒有缺點嗎?你真的是完美的嗎?答案是否定的,因為“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缺點,如做事不夠果斷,粗心大意,等等。一個人有缺點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曾正視過這些,不曾發現過這些。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古人尚且能這樣,我們更應該如此。畢竟選擇消極地逃避,還是積極地自省,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一個人的前途和命運。

這是因為,有沒有自我反省的能力、具不具備自我反省的精神,決定了我們能不能認識到自己的不足,能不能不斷地學到新東西,這是一次檢閱自己的機會,是一次重新認識自己的機會,更是一次提升自己的機會,是自我修養的最高境界。

自省是尋找自己的“不完美”,猶如用鋒利的手術刀解剖自己,毫無疑問是痛苦的,這也正是人們之所以不敢反省的主要原因。要做到這一點,你就必須以非凡的勇氣,強大的心靈力量做後盾。

智者也是普通人,所不同的是,他們有勇氣正視自己的不完美,勇於在大家麵前承認自己的缺點,更重要的是他們會嚐試著去改正、去改變,心靈不斷升華,做越來越完美的自己,以完美的態度去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