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沒有兩片一模一樣的葉子,世界上沒有兩個一模一樣的人,即使你和別人境遇多麼相似,性格多麼雷同,做著同樣的事,有同樣的目標,甚至付出同樣的努力,最後你都會發現你們是兩條路上的人,你們的生活完全不一樣,這個時候你會發覺,忌妒沒有什麼實在的意義,因為最能讓你滿足的,終究還是自己的生活,自己的路。
如果能早一點看透這個事實,我們的生命就會少了那些不必要的忌妒,多一些賞心悅目的風景,至少,當你看到玫瑰的時候,你不會去羨慕那碩大而馥鬱的花朵,因為,你是正在天空飛翔的蒲公英,你有你的生活方式,你有你的自豪和快樂,你享受著自己的生命,不貪多也不抱怨,這就夠了。
永遠不要忌妒他人的生活,他人有他人的崇山峻嶺,你也有你的青草地與白雲天。越早明白這個道理,你的生活就會越輕鬆,心態就會越開闊,更能認清自己該走的道路。當你能夠在承認別人優點的同時,也看到自己的優點,你已經初步具備了優秀者的心胸。接下來,就按照你選擇的道路飛翔吧,你有屬於你的世界。
◎ 平心靜氣,煩惱就會變得簡單 ◎
隻要稍微留意一下就能發現,我們身邊存在這樣一種現象:當我們越是迫切地想得到一樣東西的時候,就越是得不到。當愛上一個人的時候,也許因為過於喜歡,便飛蛾撲火地去追求,結果這義無反顧的陣勢往往嚇跑了對方;當我們瘋狂地想得到成功的時候,也會被過於炙熱的欲望蒙蔽了眼和耳,聽不到成功敲門的聲音。
心靈的寧靜,是一種超然的境界。正如一位哲人所說:“把塵世的禮物堆積到愚人的腳下,我隻要賜給我不受煩擾的心靈!”顯然,他是把擁有寧靜的內心世界當作上蒼對自己的最好賞賜。事實也的確如此。即便我們獲得了世界上的一切,卻失去了平安、寧靜的心靈,對於我們自己又有什麼益處呢?現實生活告訴人們,有了寧靜,才有專心,才有深思,才有精研,也才有收獲。
在這個充滿浮躁氣息的世界裏,寧靜就像是一泓溫潤的湖泊,化成雨,飄灑在人的心裏,成為洗滌心靈塵埃的清泉。寧靜,才能聽到花開、雪落的聲音,也會誕生一種成功的奇跡。
著名的俄國科學家門捷列夫,在研究元素周期表的排列時,總是把自己關在屋裏,不許任何人打擾,隻有在需要幫助時才會拉鈴召喚仆人。就在這樣的“身心俱靜”中度過了數千個日日夜夜,在一次睡夢中,他終於找到了元素周期表的排列方法。
法國著名思想家盧梭在1756年至1762年,離開巴黎來到蒙莫朗西,度過了幾年遠離城市喧囂的鄉間生活,然而這卻是其思想大放異彩的輝煌時期。他的創作力在此期間特別旺盛,出版了三部極為重要的作品:《新愛羅伊絲》《社會契約論》和《愛彌兒》。
19世紀美國著名作家梭羅,哈佛大學畢業後來到波士頓市郊。對大自然的迷戀使他經常陷入對世界的沉思和冥想之中,在墾荒種地和漁獵的間隙裏,他完成了偉大的文學巨著《瓦爾登湖》,也因此成為世界級的文學巨匠。
中國的第一大隱士——陶淵明官場失意後,一如既往地選擇了勞苦耕作,鍾情於自然,寄情於山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舉手投足之間追求著心靈的寧靜,並寫下了《桃花源記》等大量傳世之作。
我國古代文藝理論家劉勰在24歲左右就離開家庭進入寺廟,一住就是十幾年,這是他人生中極為平淡而安靜的時期。在這期間他潛思默想,寫出了博大精深的《文心雕龍》,贏得了千百年來世界性的聲譽。
《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在潦倒之後,住所由北京城內遷移至西郊香山腳下,過起了家徒四壁、食不果腹的清貧生活。在這裏,他用10年的生命,為自己營造了一個寧靜的精神家園,為我們鑄就了一座仰之彌高的文學奇峰。
還有太多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古今中外,大凡治學有為和事業有成者,無不是與寧靜相伴。正是他們追求寧靜的心境,經過修煉才能實現其偉大誌向和崇高目標。《大學》有雲:“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很多時候,我們一直都在苦苦追尋成功的足跡,奮力捕捉機遇的靈光。但成功敲門的聲音往往是輕巧的,隻有懷著一顆浮華散盡之後的寧靜之心,才能聽得見成功的召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