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鄉村去走一走,可以讓孩子認識不一樣的世界,認識到各地的風土人情,同時也能鍛煉孩子的意誌,讓孩子懂得勤儉節約。更重要的是,在那裏能夠增加孩子與人溝通的機會。所以無論從哪個方麵來說,家長都有必要讓此成為一種雷打不動的“習慣”。
■大自然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特特從小就對大自然充滿了好奇心。在他很小的時候,他的媽媽給他買了一套《十萬個為什麼》,這讓他對形形色色的動物和植物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而且一發不可收拾。他的媽媽看到兒子這麼感興趣,就給孩子買來了很多相關的書籍。
特特有不認識的字就去查字典。在這個過程當中他認識了很多字,也認識了很多動物、植物。但是他對大自然的認識也僅限於此。在他上小學之後,時常和同學談論動物和植物,大家都覺得特特非常有見識。
但是特特有時也回答不上來同學的問題,因為他們問得太具體。比如同學問他要怎樣捉蝴蝶比較好捉,他沒有捉過,也就不知道。特特的媽媽發現最近孩子不愛看那些書籍了,就問兒子怎麼了,隻見特特委屈地說:“我再也不看那些東西了,看了也沒有用,同學還嘲笑我隻會紙上談兵。”
看到兒子這麼委屈,特特媽媽才意識到,自己總是讓孩子多看書,卻忽略了實踐的重要性。和特特的爸爸商量後,他們決定以後每周都帶特特去郊外玩一次。剛開始特特不樂意,但是到了郊外,神清氣爽,又有漂亮的蝴蝶,這下特特來勁了,他瘋玩了一下午。周一的時候他就給同學講了自己捉蝴蝶的經驗。
從那之後,特特的父母就經常帶特特出去玩,有時候去公園,有時候去水族館,盡可能地滿足孩子的求知欲。一段時間過後,特特不僅見聞變廣了,人也開朗了許多。
我們都知道這樣一句古語:“讀萬卷書,行萬裏路。”行路與讀書相提並論,其重要性可見一斑。家長帶著孩子多接觸大自然,不僅能欣賞到優美的自然風光及人文景觀,還能提高孩子的審美情趣,增長見識,拓寬眼界,同時,還可以鍛煉身體,培養意誌品質及親情。
對孩子來說,大自然就是他們的良師益友,是他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知識寶庫。如果父母能有意識地讓孩子多接觸自然,就可以使孩子的視野更為開闊,知識更為豐富,對事物的審美感受也會增強。
另外,現在很多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家中沒有同齡人,而父母平時工作又忙,沒有人陪伴他,隻能困在自己的世界裏。平時上學在教室裏,放假待在家裏,封閉的空間待久了會讓孩子內心壓抑。如果多帶孩子接觸大自然,可以對孩子的身心健康起到積極的作用;如果家長經常性地帶著孩子接觸大自然,那麼孩子一定能夠養成陽光向上的性格。
1.田野裏麵知識多
帶著孩子到田野、郊區去逛一逛,感受一下自然的氣息。在這樣的環境當中,孩子能夠得到最大限度的放鬆。而且在田野、鄉郊還有很多動物和植物,這些可以拓展孩子的知識麵。如果到村莊去的話,孩子還能夠看到各種作物。
2.爬山有益於身體健康
現在很多孩子大腦發達,但身體發育卻很讓家長擔憂。家長很有必要將孩子帶出門,在節假日一起去遠足、登山等。在看風景、放鬆身心的同時,對孩子的身體也是一次有益的鍛煉。
3.動物園和水族館是生動的教科書
很多孩子對動物或一些海洋生物的認識都局限於書本。如果有時間,家長不妨帶著孩子去動物園和水族館看一看,讓孩子深入地了解一下他們感興趣的生物。
更重要的一點是,多和動物接觸有利於培養孩子的情商。看見弱小的動物人們有一種保護的本能,多帶著孩子去動物園看看那些可愛的動物們,有利於孩子情商的培養。時間久了,同情弱者就會成為孩子的一種習慣,善良自然就植在了孩子的性格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