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7年正月的一天,徐霞客來到湖南茶陵以西的一個小鎮。在客店吃飯時,他向店主打聽道:“老哥,不知去麻葉洞怎麼個走法?”店主一聽“麻葉洞”三個字,臉色頓時大變,惶惶然回答說:“快不要提麻葉洞,裏麵的妖精年年作怪,有兩個書生不聽勸,進去就再沒出來!”徐霞客聽店主這麼一說,遊興反而大增。好不容易盼到天明,立即按照打聽的路線直奔麻葉洞而去。到得洞口,四下一看,隻見奇峰高聳,怪石嶙峋,那麻葉洞在鬆柏掩映之下,隱約可見,好個險惡去處!他不慌不忙,徐徐點燃手中火把,便向黑洞鑽將進去。那洞口甚是狹窄,僅容一人通過。洞內冷氣襲人,陰森可怖,不時有水珠猛不防滴在頸上,令人毛骨悚然。也不知七拐八彎走了多少時間,隻見側麵突然有一絲亮光,徐霞客忙繞了過去,隨即被眼前的奇景驚得目瞪口呆:頭頂的巨石上,齊刷刷裂開一絲狹縫,陽光從縫隙中射入,把洞中的景象映得宛如仙境一般。朦朧中,但見根根石柱從洞頂垂下,棵棵石筍從地上生出,千姿百態,變化萬千,令人目不暇接。徐霞客心中明白,這是流水侵蝕岩石,溶化在水中的石膏(碳酸鈣)逐漸凝結而形成的。像這樣奇特的景觀,他還是第一次見到,不覺暗自慶幸,虧得沒聽店主的話,否則豈不遺恨終身?
後來,在西南地區,徐霞客又多次仔細考察過石灰岩地貌,曾先後探訪過101個岩洞。在他的筆記裏,詳盡地記述了溶蝕對這裏地貌所起的不可抗拒的巨大作用。溶蝕,不僅能造成孤立突兀的奇峰和圓形的窪地,還能形成狀如門洞的“天橋”以及岩洞中奇妙絕倫的石鍾乳、石筍。對石灰岩地貌做如此廣泛深入的考察和詳細記錄,徐霞客是世界第一人,比歐洲最早描述和考察石灰岩地貌的愛士培爾早100多年;而比歐洲最早對石灰岩地貌進行係統分類的羅曼更是早了200多年。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徐霞客是世界上研究石灰岩地形地貌的偉大先驅者。
徐霞客從22歲開始旅行考察,在30多年漫長的歲月中,棄家別舍,耗盡積蓄,常年櫛風沐雨,風餐露宿,曆盡了千難萬險。他曾失足掉進急流之中,險些喪命;他曾3次絕糧,不得不空腹而行;他曾兩度遇盜,財物被搶劫一空……但是,任何艱難險阻,都不曾動搖過他考察祖國山川的堅強意誌。直到1640年,他臥病不起,才被人用轎抬回家鄉。第二年,就離開了人世。
徐霞客一生行程數萬裏,把汗水撒在了大半個中國的土地上。他的心血,凝成一部不朽的巨著——《徐霞客遊記》。這部遊記,是徐霞客30餘年旅行考察的真實記錄。他不僅用優美的文字生動、準確、詳盡地記載了祖國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地理景觀,而且對一些自然地理現象做出了許多超越前人的科學論斷和解釋,揭示出不少合乎科學的自然規律,具有極高的科學價值,為後人的研究提供了極其珍貴的資料,被人稱為“古今遊記第一”。英國科學史專家李約瑟也讚歎說:“他的遊記讀來並不像是17世紀的學者所寫的東西,倒像是一部20世紀的野外勘察記錄。”令人遺憾的是,這部遊記未能在徐霞客在世時編訂成冊。後來,由於清兵南下,徐霞客的兒子及大部分親人都不幸遇難,遊記手稿在戰亂中遺失了。直到135年之後,他的後人多方尋求,終於找到手稿殘本,經過校訂,刊刻問世。全書20卷,40萬字,僅為原著的1/6。
要想獲得成就,就必須有堅強的意誌,持之以恒,始終不懈。要是朝三暮四,一曝十寒的話,那麼一生就會碌碌無為而無所成就的。在日常的生活和學習中,我們應該有意識地培養和增強自己堅強的意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