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易經》

在化學工業中,純堿是一種重要的化工原料,它的化學名稱又叫“碳酸鈉”,是一種白色的粉末。別小看它,它的用途可大呢!製造肥皂、玻璃、紙張時要用它;紡紗織布時要用它;煉鐵、煉鋼過程中也少不了它。用它還可以製造出好多好多的化工產品哩!它誕生在化工廠裏,是用聯合製堿法生產出來的。這個方法由中國化學工業的先驅侯德榜首創,所以也叫“侯氏製堿法”。那麼侯德榜是在怎樣情況下研究製堿法,又是怎樣創立侯氏製堿法的呢?

事情得從17世紀說起,當時人們在生產玻璃、紙張、肥皂等時已經知道要用純堿,但那時的堿是從草木灰和鹽湖水中提取的,人們還不知道可以從工廠中生產出來。後來法國一位醫師路布蘭用了4年時間,在1791年首創了一種純堿製造法,從此純堿能源源不斷地從工廠中生產出來,滿足了當時工業生產的需要。可惜這一方法並不完善,還存在著許多缺點,如生產過程中溫度很高、工人勞動強度很大、煤用得很多、產品質量也不高等,因此很多人都想改進它。

1862年,比利時有一位化學家叫蘇爾維,他提出了一種以食鹽、石灰石、氨為主要原料的製堿方法,這方法叫“氨堿法”或“蘇爾維製堿法”。由於這個方法產量高、質量優、成本低、能連續生產,所以很快就替代了路布蘭的方法。但這個方法都被製造商嚴格控製住,一點也不讓它泄露出來,製造商不希望被他人知道。

20世紀初,當時的中國工業生產也需要純堿,但自己不會生產,隻能依靠進口。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純堿產量大大減少,加上交通受阻,英國一家製造純堿的公司趁機抬高堿價,甚至不供貨給中國,致使中國以堿為原料的工廠隻得倒閉。

當時有一位在美國留學的中國學生侯德榜,他學習很刻苦,成績優異,在美國學習化學工程已有8年,1921年取得了博士學位,當他聽說外國資本家如此卡中國人的脖子時,非常氣憤,他發誓學成回國,以自己已學到的知識報效祖國,振興中國的民族工業。

1921年10月侯德榜回國了,他任永利堿業公司總工程師,任務是要創建中國第一家製堿工廠。當時要生產出堿,隻能按蘇爾維製堿法生產。原理說說很簡單,可真正要製造出來可就難了。由於技術封鎖,侯德榜隻能靠自己不斷研究、試驗、摸索。經過好長時間的努力,終於設計好了流程,安裝好了設備,接著就開始試生產。誰知一開始就碰到困難。一天,剛試車不久,高高的蒸氨塔突然晃動得很厲害,並且發出巨響。侯德榜急忙檢查,原來所有的管道都被白色的沉澱物堵住了。怎麼辦?開始他拿大鐵釺捅,累得滿頭大汗,但也無濟於事。後來,他想出加幹堿的辦法,才使沉澱物慢慢掉了下來,終於轉危為安。類似這樣的故障還有很多很多,每次都被他一一排除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