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進取也故日新。

——梁啟超

吳蘊初(1891-1953年),化工專家,著名的化工實業家,我國氯堿工業的創始人。他10歲入學,後入上海廣方言館學外語一年,因家貧輟學,回嘉定第一小學當英文教師養家糊口。不久考入上海兵工學堂半工半讀學化學,以刻苦好學成為德籍教師杜博賞識的高才生。1911年畢業,到上海製造局實習一年後,回學堂當助教,同時在杜博所辦上海化驗室做一些化驗工作。1913年經杜博舉薦到漢陽鐵廠任化驗師。在該廠試製矽磚和錳磚獲成功,被升任磚廠廠長。不久,漢陽兵工廠聘他擔任理化課和製藥(炸藥)課課長。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化工原料短缺,燮昌火柴廠在漢口籌辦氯酸鉀公司,聘吳蘊初為工程師兼廠長,利用兵工廠的廢料以電解法生產氯酸鉀。1920年,吳蘊初回到上海,與他人合辦熾昌新牛皮膠廠,任廠長。

這期間,十裏洋場上海灘,外貨傾銷,到處是日商“味の素”的巨幅廣告。吳蘊初發出了為何我們中國不能製造的感歎,便買了一瓶回去仔細分析研究,發現“味の素”就是穀氨酸鈉,1866年德國人曾從植物蛋白質中提煉過。吳蘊初就在自家小亭子間裏著手試製。沒有現成資料,他四處搜集,並托人在國外尋找文獻資料。沒有實驗設備,他拿出熾昌新牛皮膠廠支付他擔任廠長的工資,購置了一些簡單的化學實驗、分析設備。他憑著在兵工學堂學得的化學知識,走南闖北試製耐火磚、火柴、牛皮膠等積累的化學實踐經驗,認識到從蛋白質中提煉穀氨酸,關鍵在於水解過程。他白天上班,夜間埋頭做實驗。人手不夠,拉著夫人吳戴儀做助手,經常通宵達旦。試製中,鹽酸的酸氣和硫化氫的臭氣,迷漫四溢,鄰居意見紛紛。吳戴儀隻好向人家說好話、賠不是。經過一年多的試驗,終於製成了幾十克成品,並找到了廉價的、批量生產的方法。

1921年春,吳蘊初結識了張崇新醬園的推銷員王東園,並經他舉薦得到醬園老板、前清舉人張逸雲支持,願意出資5000元,由吳蘊初出技術合夥試辦。很快,首批產品問世。吳蘊初將這種產品取名“味精”,為了宣傳其珍奇美味來自天上庖廚,再冠以“天廚”二字。他們打出“天廚味精,完全國貨”的大旗,味美、價廉、國貨,大得人心,銷路一下就打開了。他們進一步擴資5萬元於1923年8月成立天廚味精公司。在盤得新橋路房屋10間作為粗製工場,菜市路三北煙草公司舊址作為精製工場和辦公室,正式定名為“上海天廚味精廠”的當年,產量達3000噸,獲北洋政府農商部發明獎。

天廚味精行銷後,與日貨“味の素”激烈競爭,在全國人民抵製日貨運動的促進下,銷路日廣,尤其在南洋一帶的愛國華僑中更是大受歡迎。1926-1927年,為了進一步保障味精的產銷,天廚在中國駐英、法、美三國使館協助下,先後取得這些國家政府給予的產品出口專利保護權,開中國輕化產品獲得國際專利之先聲。繼而又辦妥了進入這些國家的食品入境衛生檢驗手續。吳蘊初由此成為聞名遐邇的“味精大王”。

在和平安寧的條件下,能夠有所創造並為國爭光,是殊為不易的;而在國家危難、民生凋敝的狀況下,仍能挺起脊梁,有所創新,並不斷激勵國人去抗爭,這樣的成就則更為難能可貴。吳蘊初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是:不受外界環境幹擾,專心搞研發、刻苦求知從而有所成就。他的個人經曆有著強烈的時代性,但他的精神卻能永遠地激勵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