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

——《周易·係辭上》

100多年前,醫生們雖已經能夠進行外科手術,但是手術病人的死亡率卻非常高。10個手術病人中,一半以上的病人會因為感染而死去,明明手術很成功,但傷口卻很容易發紅發腫,化膿潰爛,最後痛苦地死去。醫生們搞不明白這是什麼原因,也不知道怎麼防止感染。

英國醫生李斯特是一位很出色的外科醫生,雖然他的外科技術很高超,但也無法防治病人手術後的感染,經常眼睜睜地看著病人死去,苦惱的李斯特一直在積極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與其他外科醫生不同的是,他的目光並沒有僅僅局限於外科手術這一狹小的範圍。

有一次,李斯特看到法國出版的一本生物學雜誌,裏麵有一幅法國科學家巴斯特的探討生命起源的論文,論文中講到巴斯特通過大量試驗證明:生命不是無中生有,是空氣中的生命孢子進入的結果;有機物的腐敗和發酵也是微生物發酵的結果。

這篇文章表麵看起來與李斯特的外科手術並沒有直接關係,但李斯特卻從中汲取了豐富的營養。他想:病人傷口的感染化膿,不也是一種有機物的腐敗現象嗎?這個看不見的微生物世界,影響著我們的生活,也肯定影響著外科手術。

依據這種思想,李斯特在手術之前嚴格地洗手,將手術器械嚴格地煮沸,在傷口上用煮沸過的紗布包紮,以防止空氣中的微生物感染傷口。後來他又尋找到一種殺滅細菌的藥劑。手術運用這些辦法以後,手術病人死亡率大大降低。就這樣,李斯特從一篇表麵上看來似乎毫不相關的文章中受到啟發,創立了消毒外科學。

世界是普遍聯係的,知識也如此,他們互相關聯,任何學科都沒有一個絕對的界限,為此,我們往往能夠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李斯特依據巴斯德的理論成功創立消毒外科學,更充分地說明這一點。因此,我們在學習中應該廣泛獵取,不斷擴大自己的知識麵,說不定就可以有一些別出心裁的小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