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生命的價值在於認識自己,做好自己(1 / 3)

認識你自己——德爾菲神諭

泰勒斯告訴我們哲學其實對很多事情都有指導意義,隻不過靠此賺錢並不是哲學本身的目的。那哲學的目的是什麼,雅典德爾菲神廟前的石碑上鐫刻的神諭也許是最好的說明:認識你自己!泰勒斯非常認可這一名言:

有人問泰勒斯:“什麼是最困難的事?”

泰勒斯說:“認識你自己。”

那人又問:“什麼是最容易的事?”

泰勒斯說:“給別人提建議。”

也許你會感到納悶,難道我還不認識自己嗎?我應該是對自己了解得最清楚的人呀?但是哲學告訴你,恰恰相反,我們感覺最熟悉的東西往往是最難認識的。我們常說人是萬物的靈長,人是宇宙的奧秘。“人是什麼”這個問題也許比最艱深的數學原理都難以解釋。和“人是什麼”這個問題一樣,追問人生的意義同樣是一個非常困難的問題。理性主義的哲學觀認為,世界是一個有規律、有邏輯、有意義的客觀存在。人是宇宙的精華,可以認識自己,認識世界,戰勝自然,從亞裏士多德到黑格爾莫不如是。然而,伴隨著工業文明的到來以及人類認識的進步,對理性主義的打擊也紛至遝來——首先是哥白尼的日心說,發現主宰世界的人原隻不過是茫茫宇宙中一顆小行星上的塵埃;接著是達爾文的進化論,宣布人並非是由上帝造的;繼之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聲明人連自己都認識不了,更主宰不了自己。在三次沉重的打擊之下,營造了千年的理性主義大廈轟然倒塌,令人目瞪口呆,驚心動魄。叔本華、尼采、薩特等人進一步提出了荒

謬哲學,認為人的存在並沒有合理性,意義隻是選擇的結果。人的存在是偶然的,人有思想是偶然,那麼我們是誰,我們的意義何在?經過數千年的爭論,我們又回到了起點。近代德國著名哲學家叔本華有一段這樣的故事:

在一次名流雲集的沙龍裏,大家深深地為一位高貴、博學的紳士的風采所迷住。這位紳士高談闊論、語驚四座,時而評述古希臘精深的哲學思想,時而對當今政府的經濟政策加以透徹的讚歎。

一位貴婦人忍不住問道:“請恕我冒昧,先生,您真是一位傑出的人物,可是您能告訴我您是誰嗎?”

“是的,我是誰?”那位紳士停了一下說,“如果有誰能告訴我這一點就好了。”

當然,他並不是失憶病患者,而是對現代哲學產生巨大影響的思想家叔本華。

當然我們並不是強調人生的偶然和無意義,但是哲學的思考確實會對我們認識自己有所裨益。在生活中也許你是一位成功人士,事業有成,家庭幸福。可是有一天,一陣莫名的空虛突然侵襲了你,你突然感覺自己無所依傍,從前所追求的一切突然都失去了意義。你忍不住問:“我到底怎麼了?”也許你一直平平淡淡,毫不引人注目,平庸麻木的生活早已消磨掉你的銳氣和誌向。然而,當你看到那些成功人士時,仍然會心存茫然。你會忍不住問:“我到底怎麼了?”正是對於“自我”的追尋,才能使你撥雲見日,看到真正的自我,讓生活充滿意義。當這種動力足夠大時,甚至會改變你的一生。

人最重要的是要有自知之明

聰明的人隻要能認識自己,便什麼也不會失去。

——(德)尼采

世界上最難認清的就是自己。做人最重要的是有“自知之明”,然而“聰明人”很多,他們習慣揣摩別人的心理,於是對別人了如指掌,對自己反倒看不清楚。因而說知人易,知己難,“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如果對自己能多一分了解,也會對生命多一分正確的認識。“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法國著名散文家、思想家蒙田在《論自命不凡》的隨筆中寫道:“對榮譽的另一種追求,是我們對自己的長處評價過高。”這是我們對自己懷有的本能的愛,這種愛使我們不能認清自己。有位哲學家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一位老師常常教導他的學生說:“人貴有自知之明,做人就要做一個自知的人。唯有自知,方能知人。”有個學生在課堂上提問道:“請問老師,您是否知道您自己呢?”

“是呀,我是否知道我自己呢?”老師想,“嗯,我回去後一定要好好觀察、思考、了解一下我自己的個性、我自己的心靈。”

回到家裏,老師拿來一麵鏡子,仔細觀察自己的容貌、表情,然後再來分析自己的個性。首先,他看到了自己亮閃閃的禿頂。“嗯,不錯,莎士比亞就有個亮閃閃的禿頂。”他想。

他看到了自己的鷹鉤鼻。“嗯,英國大偵探福爾摩斯——世界級的聰明大師就有一個漂亮的鷹鉤鼻。”他想。他看到自己的大長臉。“嗨!偉大的林肯總統就有一張大長臉。”他想。

他發現自己個子矮小。“哈哈!拿破侖個子矮小,我也同樣矮小。”他想。他發現自己具有一雙大蹩腳。“呀,卓別林就有一雙大蹩腳!”他想。於是,他終於有了“自知”之明。“古今中外名人、偉人、聰明人的特點集於我一身,我是一個不同於一般的人,我將前途無量。”

生活中這樣的人不少。認識自己,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它要求我們必須從性格、愛好等各方麵全麵分析自己。隻有正確地認識自己,才能保持本色,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認識自己,並且按自己的意圖去辦事,才能具有無窮的魅力。

有很多人認為,認識自我就是認識自己的缺點。認識自己的缺點是好的,可以加以改進。但如果僅認識自己的消極麵而不能自拔,就會陷入混亂,使自己變得自卑。與此同時還要看到自己的優點。所謂的優點是任何你能運用的才幹、能力、技藝與人格特質。用積極的心態看待自己的過去、現在,發現那些優良的特質,利用這些優良的特質成就人生。

心不動,才能真正認清自己

我到處走動,沒有做別的,隻是要求你們,不分老少,不要隻顧你們的肉體,而要保護你們的靈魂。

——(古希臘)蘇格拉底

生活中,有很多人的心情都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甚至將對自己的認識和評價建立在他人的態度之上。為什麼人最難認清自己?主要是因為真心蒙塵。就像一麵鏡子,被灰塵遮蓋,就不能清晰地映照出物體的形貌。

在佛教看來,真心不顯,妄心就會成為人的主人,時時刻刻攀緣外境,心猿意馬,不肯休息。人體如一村莊,此村莊中主人已被幽囚,為另外六個強盜土匪(六識)占有,他常在此興風作浪,追逐六塵,讓人不得安寧。

仰山禪師有一次請示洪恩禪師道:

“為什麼吾人不能很快地認識自己?”

洪恩禪師回答道:“我給你說個譬喻,如一室有六窗,室內有一獼猴,蹦跳不停,另有五隻獼猴從東西南北窗邊追逐猩猩。猩猩回應,如是六窗,俱喚俱應。六隻獼猴,六隻猩猩,實在很不容易很快認出哪一個是自己。”

仰山禪師聽後,知道洪恩禪師是說吾人內在的六識(眼、耳、鼻、舌、身、意)和追逐外境的六塵(色、聲、香、味、觸、法),鼓噪繁動,彼此糾纏不息,如空中金星蜉蝣不停,如此怎能很快認識哪一個是真的自己?因此便起而禮謝道:

“適蒙和尚以譬喻開示,無不了知,但如果內在的獼猴睡覺,外境的猩猩欲與它相見,且又如何?”洪恩禪師便下繩床,拉著仰山禪師,手舞足蹈似的說:

“好比在田地裏,防止鳥雀偷吃禾苗的果實,豎一個稻草假人,所謂‘猶如木人看花鳥,何妨萬物假圍繞’?”

仰山終於頓悟。

佛法要求人能把握自己的心,別讓自己的心那麼散亂,人心一旦散亂了,活著就會覺得辛苦。

人們想要淨心的時候,往往習慣於用理性去控製。但這樣做的結果可能適得其反,告訴自己“不能動心,不能動心”的時候,心已經正在動了;提示自己“心不能隨境轉”的時候,心已經轉了。真正的淨心不是特意去控製它,也不是刻意去把握它。什麼時候都知道自己的心,心自然而然就不動了。心不動了,人就不會為外界的誘惑所動從而淨化自身。

心不動才能真正認清自己,遇到順境不動,遇到逆境也不動,不受任何外在的影響。現代人的狀況大多相反,遇到順境的時候高興得不得了,遇到逆境的時候痛苦得不得了,這就帶來許多痛苦。

人貴在能夠發現自己的價值

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它休想使我屈服。

——(德)貝多芬

沒有人問我們願不願意,就讓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開始了一呼一吸。沒有人給我們講清楚為什麼,便開始了人生的旅程。在這人生的逆旅之中,不斷遭遇著親情、學業、愛情、工作的痛苦和快樂,從少年走到青年,從青年走到壯年,從壯年走到……沒有人告訴我們什麼時候是結束。當你正以為一切都已經結束,可以歇息的時候,卻突然困惑起來:自己真的是屬於自己嗎?在生命的旅途中,究竟是誰在與自己同行呢?

一天,一個農民的驢子掉進了枯井裏。那可憐的驢子在井裏淒慘地叫了好幾個鍾頭,農民在井口急得團團轉,就是沒辦法把它救出來。最後,他斷然認定:驢子已經老了,這口枯井也該填起來了,不值得花太大的精力去救驢子。

農民把所有的鄰居都請來幫忙填井。大家抓起鐵鍬,開始往井裏填土。驢子很快就意識到發生了什麼事,起初,它隻是在井裏恐慌地大聲哀鳴。不一會兒,令大家不解的是,它居然安靜了下來。幾鍬土過後,農民終於忍不住朝井下看,眼前的情景讓他驚呆了。每一鏟砸到驢子背上的土,它都做了出人意料的處理:迅速地把土抖落下來,然後狠狠地用腳踩緊。就這樣,沒過多久,驢子竟把自己升到了井口。它縱身跳了上來,快步跑開了。在場的每一個人都驚詫不已。

在現實世界,有很多人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像這頭驢子一樣,在一口注定要給他帶來苦難的井裏掙紮。實際上,沒有必要抱怨,把生活中壓向你的一鏟土,踩在腳底,照樣可以求得新生,走向人生巔峰,而不是在那裏等待死亡。

生命的戰場不是沒有同盟,隻是這些盟友隻能做我們精神上的“拉拉隊”,給你加油,讓你自信,而一切賽程卻還要靠你自己的力量去完成,不能完全依賴別人。許多從艱苦的環境中奮鬥出來的人,他們並不比我們擁有更多的天賦,而他們之所以能取得成功,是因為他們能夠發現自己的價值。即使我們最終沒能到達彼岸,但隻要用自己的力量征服痛苦,也能體會到一種快樂。

不要因為目的而錯過人生路途中的美景

人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是一座橋梁,而非目的。

——(德)尼采

人的存在本身就是一個過程,而不是為了什麼目的。換言之,我們的人生就是一個過程,而不是為尋求一個結果。不要把目的看得太重,那樣你會錯過人生路途中的美景。

在我們潛意識的深處有一幅美好的田園景象:我們看到自己坐著火車,行進在一條橫跨大陸的漫長旅程中,吸吮著飲料,透過車窗,能看到近處高速公路上流動著的車輛;十字路口上向我們揮手致意的孩子;小山旁吃草的牛群;從發電站噴吐而出的煙霧;一排排連綿不斷的玉米、麥子;山川和溪穀;城市建築的空中輪廓和鄉村的小山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