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1 / 3)

你的命運藏在你的胸膛裏——(德)席勒

人們在遭遇到不幸和挫折時,往往會把這一切認為是命運的捉弄,既然命中注定自己要承受這樣的痛苦,與其掙紮著改變不如順應天命,默默承受。但墨子告訴我們,沒有冥冥之中的“命”,即使有,命運也是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的,隻要你有勇氣,你永遠是自己人生的主人。

墨子強調“非命”“尚力”,認為決定人們不同遭遇的不是“命”,而是“力”。人們可以通過自身的努力,來掌握自己的命運。

在漫長的人生旅途中,我們總會碰到暗無天日的境遇,我們不能控製逆境的出現與否,但是我們卻能夠和它抗爭。因為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一天,上帝降臨到塵世。他看到一位聰明的老人正在思考人生。上帝便走上前說:“我也為人生感到困惑,我們能一起探討探討嗎?”

老人並未認出上帝,點點頭說:“我越是研究,就越是覺得人類是一種奇怪的動物。他們有時候非常善用理智,有時候卻非常的不明智,而且往往在大的方麵失去了理智。”

上帝歎了一口氣說:“是啊。他們厭倦童年的美好時光,急著成熟,但長大了,又渴望返老還童;他們健康的時候,不知道珍惜健康,往往犧牲健康來換取財富,然後又犧牲財富來換取健康;他們對未來充滿焦慮,卻往往忽略現在,結果既沒有生活在現在,又沒有生活在未來之中;他們活著的時候好像永遠不會死去,但死去以後又好像從沒活過,還說人生如夢……”

老人感到對方的話十分中肯,就說:“研究人生的問題,很是耗費時間的。

您怎麼利用時間呢?”

“是嗎?我的時間是永恒的。對了,我覺得人一旦對時間有了真正透徹的理解,也就真正弄懂人生了。因為時間包含著機遇,包含著規律,包含著人間的一切,比如新生的生命、沒落的塵埃、經驗和智慧等等人生至關重要的東西。”

老人聆聽上帝的回答後,請上帝對人生提出自己的忠告。

上帝拿出一本厚厚的書,裏麵卻隻有這麼幾行字:

人啊!你應該知道,你不可能取悅於所有的人;最重要的不是去擁有什麼東西,而是去做什麼樣的人和擁有什麼樣的朋友;富有並不在於擁有最多,而在於貪欲最少;在所愛的人身上造成深度創傷隻要幾秒鍾,但是治療它卻要很長很長的時光;有人會深深地愛著你,但卻不知道如何表達;金錢唯一不能買到的,卻是最寶貴的,那便是幸福;寬恕別人和得到別人的寬恕還是不夠的,你也應當寬恕自己;你所愛的,往往是一朵玫瑰,並不是非要極力地把它的刺根除掉,你能做得最好的,就是不要被它的刺刺傷,自己也不要傷害到心愛的人;尤其重要的是很多事情錯過了就沒有了,錯過了就是會變的。

老人讀完,激動萬分:“隻有上帝,才能……”抬頭時,上帝已經不見了。

其實,懂得了人生、幸福的真諦,我們每個人都是自己的上帝,一切的悲喜哭笑皆掌握在自己的雙手中。對每個生命而言,最最重要的是:隻有自己才是自己的上帝。

讓自己成為命運的真正主人

由於人心的不明確性,每逢它落到無知裏,人就把他自己變成衡量一切事物的尺度。

——(美)維柯

要改善命運,就必須讓自己成為命運真正的主人,因為生活的主體是自己。讓我們重溫一下“樂聖”的故事:

經過多年的勤學苦練,青年貝多芬逐漸成長為一名優秀的音樂家,創作了數以百計的音樂作品。但從1816年起,貝多芬的健康狀況越來越差,後來耳病複發,不久就失聰了。作為一個音樂家,失去了聽覺,就意味著將要離開自己喜愛的音樂藝術,這個打擊簡直比被判了死刑還要痛苦。

他又開始了與命運的抗爭。除了作曲外,他還想擔任樂隊指揮。

結果在第一次預演時弄得大亂,他指揮的演奏比台上歌手的演唱慢了許多,使得樂隊無所適從,混亂不堪。當別人寫給他“不要再指揮下去了”的紙條時,貝多芬頓時臉色發白,慌忙跑回家,痛苦得一言不發。

在困厄中,貝多芬沒有自暴自棄,他以極大的毅力克服耳聾帶給他的困難。耳朵聽不到,他就拿一根木棍,一頭咬在嘴裏,一頭插在鋼琴的共鳴箱裏,用這種辦法來感受聲音。這樣,他不僅創作出了比過去更多更好的音樂作品,還能登台擔任指揮了。

1824年的一天,貝多芬又去指揮他的《第九交響樂》,博得了全場的一致喝彩,一共響起了5次熱烈的掌聲。然而,他卻絲毫沒有聽到,直到一個女歌唱家把他拉到前台時,他才看見全場紛紛起立,有的揮舞著帽子,有的熱烈鼓掌,這種狂熱的場麵,讓貝多芬激動不已。1827年3月26日,貝多芬在維也納病逝。他一生創作了九部交響樂,其中尤以《英雄交響樂》、《命運交響樂》、《田園交響樂》、《合唱交響樂》最為著名,此外還有32首鋼琴奏鳴曲,以及大量的鋼琴協奏曲、小提琴協奏曲等。他一生為音樂的繁榮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貝多芬以一生的波瀾壯闊,傳達著這樣一句撼天動地的宣言:“我將扼住命運的咽喉,它絕不能使我屈服!”

當你不去掌控命運的時候,就會被命運所掌控。那麼,在這個世界上,你就隻能成為一個玩偶,受命運擺布的玩偶。換句話說,在你把自己交給命運的那一刻起,你已經沒有了靈魂,在這個世界上存在的隻是你的肉體,一具行屍走肉而已。在無望中尋找希望

為什麼在我們年輕時我們麵前的生命之路總是顯得無比漫長?因為我們不得不找尋空間塞滿我們無限的希望。

——(德)叔本華

希望帶來美好,美好的希望更是讓人激動,讓人無限向往。希望是人們生活的動力和依靠,它讓會思考的生命去奮鬥、拚搏,讓人生變得有意義。愛爾蘭劇作家塞繆爾·貝克特的荒誕派戲劇《等待戈多》為我們提出了一個深刻的命題:在無望中尋找希望。

劇中主人公是兩個流浪漢戈戈和狄狄,他們出現在一條空蕩蕩的村路上。隻有一棵光禿禿的樹做背景。他們自稱要等待戈多,可是他們卻不清楚戈多是誰,他們相約何時見麵,但他們仍然苦苦地等待著。他倆在等待中閑聊,始終不見戈多出現。卻來了主仆二人,波卓和幸運兒。幸運兒拿著行李,被主人用繩子牽著,唯命是從。流浪漢終於等來了一個戈多的使者,他告訴兩個可憐的流浪漢:“戈多今晚不來了,但明天晚上準來。”

同一時間,同一地點,狄狄和戈戈仍然在等待戈多。為了打發煩躁與寂寞,他們繼續說些無聊的話,作些荒唐可笑的動作。這時候,波卓和幸運兒又出現了,隻是波卓的眼睛瞎了,幸運兒成了啞巴。最後又等來了那個使者,他告訴狄狄和戈戈,今天戈多不會來了,但他明天準來……

他們既不知道戈多是誰,也不知道戈多什麼時候來,隻是一味地苦苦等待。狄狄說:“咱們不再孤獨啦,等待著夜,等待戈多,等待著,等待著。”天黑了,戈多不來,說明天準來,第二天又沒來。第二幕中,一夜之間,枯樹長出來了四五片葉子,戈戈和狄狄的穿著更破爛,生存狀況更糟糕,波卓成了瞎子,幸運兒成了啞巴。劇中的兩天等待情景,是漫長人生歲月的象征。真是“戈多遲遲不來,苦死了等他的人”。

“戈多”遲遲不肯露麵,兩個流浪漢卻寧願堅定地等待著。戈多似乎會來,又老是不來。戈戈和狄狄的生活環境是惡劣的,沒有什麼生存條件。他們想活連骨頭也吃不到,想死連繩子也沒有。但他們依然執著地希望著、憧憬著。無論戈多會不會來,也不管希望會不會成真,戈多是他們生存下去的唯一的精神寄托。他們的等待,既有希望,又充滿了未知的恐懼。

有人說流浪漢等待的是上帝,有人說戈多根本不存在,甚至有人說戈多象征著人類的“死亡”。當有人問作者貝克特的時候,他苦笑著說:“我要是知道,早在戲裏說出來了。”然而,這一回答正好啟示我們,人對一切都是無知的,不論是生活在這個世界還是自己的命運。戈多是希望,戈多是不幸的人對於未來生活的呼喚和向往,戈多是人們對於明天的希望。

希望是存在的,但是要實現希望又是未知的。無論“戈多”是否會來,生活中的人們依然相信,總有一天他會出現。畢竟他是人類生存下去的勇氣。沒有了“戈多”,等待就意味著幻滅。盡管如此,人類還是應該“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在無盡的等待之中,人類生生不息。

一個人的性格就是他的守護神

一個人的性格就是他的命運。

——(古希臘)赫拉克利特

周國平認為:“赫拉克利特的這一名言也常被翻譯成‘一個人的性格就是他的守護神。’的確,一個人一旦認清了自己的天性,知道自己究竟是什麼人,他也就知道自己究竟要什麼了,如同有神守護一樣,不會在喧鬧的人世間迷失方向。”“可知赫拉克利特的名言的真正含義是:一個人應該認清自己的天性,過最適合於他天性的生活,而對他而言這就是最好的生活。”明朝的羅禎的《俞淨意公遇灶神記》說了這樣一個故事:

明朝嘉靖年間,江西有位俞都,字良臣。他少年時就博學多才,18歲中了秀才。但是到了壯年時,災禍接踵而至,前後考試7次,都名落孫山。5個兒子,4個因病夭折,還有一個在8歲時走丟了,4個女兒也隻剩下一個。

妻子因傷心難過而哭瞎了雙眼。俞公幾十年來一直不得誌,家境越來越困難,前途渺茫,卻很淒慘,經過這麼多挫折,俞公青年時對人生美好的憧憬完全破滅了。他自己反省:我是個讀書人,有聰明才智,又一直行善積德,並沒有多大的過失,為何老天如此不公平,對我這樣嚴厲地懲罰,天理何在?

有一年臘月三十的晚上,一位姓張的修道者來到他家,俞公就向來客傾訴了滿腹的牢騷。張道士一一指出俞公的不良心性或行為。俞公作為老師,在教學及與人交談中,有輕視、鄙視別人的念頭,冒犯了天地鬼神;雖然定期放生,卻經常烹飪鮮活的動物;不恭敬聖賢書,經常把書紙糊在窗戶上;麵對漂亮的女子,雖舉止未出軌,卻心生邪念……聽到這些,俞公一驚,趕緊請張道士幫忙。張道士告訴他,要改造命運,先從內心開始,從內心去除邪念,戒除壞毛病、不良習氣,唯有如此,才能完全改造命運。

此後,俞公改名為“淨意”,淨心而保一顆清純之心。最終,改變了命運,不僅考上了進士,而且找到了失散多年的兒子,妻子的雙眼也複明。

如果不從自己的內心開始改變,讓性格從根本上得以改變,那麼無論做出何等努力,都不會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一切外在的改變都是徒勞。所謂“貴賤禍福”,都是由自己的心性及行為所播種的因而結出的果。借助挫折的力量提高自己

命運的變化猶如月之圓缺,對強者毫無妨害。

——(美)富蘭克林

“無論什麼,隻要你在活著的時候應付不了生活,就應該用二隻手擋開點兒籠罩著你的生活的絕望……但同時,你可以用另一隻手,草草記下你在廢墟中看到的一切,因為你和別人看到的不同,而且更多。”1921年10月19日,德國小說家卡夫卡在他的《日記》中寫下了這段話。這位長期生活在痛苦和孤獨之中的偉大文學家用左手揮去一戰前後彌漫的硝煙,用右手寫下了傳世的文字。

含著金鑰匙出生的人畢竟是少數,一生順利的人更是少數中的少數。沒有人會給苦難的生活打上漂亮的蝴蝶結,但毋庸置疑,它仍然是一份珍貴的禮物。挫折、坎坷、苦難是大多數人必經的旅程,它們是人生最好的大學。我們需要的是借助挫折的力量提高自己。

一位學者應邀到一個美國軍事基地演講,美方派了一名士兵到機場迎接他。

這位士兵非常有禮貌,一見到學者就立刻上前敬禮致意,並陪他一起去取行李。剛走了幾步,士兵突然加快了腳步,學者看著他緊趕幾步替前麵一位老人拎起了箱子;士兵把老人送上出租車才回到學者身邊,但不一會他又離開了——他從一位被人群擠得站不穩的母親懷裏接過了她的孩子;後來,士兵又為了幫一位外國人指路走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