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3 / 3)

一個渴望歸隱的聖人卻坐上世俗王權的寶座,一個哲學家成了一個皇帝,這是一件奇妙的事情。然而,具有哲學家稟賦的他又同時具備優秀的治國才能,並能夠平神靜氣地順應命運,成為“羅馬五大賢帝”中的一位,更是帝王史上的一個奇跡。

馬可·奧勒留是一個悲愴的人。在一係列必須加以抗拒的欲望裏,他感到其中最具有吸引力的一種就是引退,去一個寧靜的鄉村生活。但是實現這種願望的機會始終沒有來臨。

理性的狂妄與自我的嬌縱隻能戲劇性地反證人類的無能與蒼白——古希臘英雄阿喀琉斯雖貴為神之後代,卻隻能選擇以死亡為代價的榮譽;俄狄浦斯雖為躲避厄運背井離鄉、跋山涉水,仍然無法逃脫殺父娶母的悲劇。正如古人所言:“人有衝天之誌、非運不能自通,馬有千裏之行、非人不能自住,蜈蚣百足,行不如蛇,雄雞翅大,飛不如雀,時也!命也!非我之不能也!”

準備好舞鞋,靜待音樂的響起

我從來就認為人的自由並不在於可以做他想做的事,而在於可以不做他不想做的事。

——(法)盧梭

幾乎每個人從小學時就知道“守株待兔”的故事,雖然那個守株待兔的農民被嘲笑、諷刺了幾千年,雖然我們大都認為守株待兔的成功幾率和“天上掉餡餅”基本持平,但還是有很多人固執地守在那一截木樁旁邊,等著兔子撞過來,更有甚者站在曠野裏,等著好運砸到自己頭頂上。

守株待兔的典故出自《韓非子·五蠹》,一般用來比喻那些存有期望不經過努力而得到成功的僥幸心理的人。其實,守株待兔倒也算不得是什麼天方夜譚,但假如你真的希望會有一隻兔子暈倒在自己身邊,起碼首先得擁有一棵樹吧?所以,如果真的希望能有好的機遇降臨在自己身邊,首先就要做好迎接機遇的準備,也就是在兔子撞過來之前要先把樹栽好。

有位作家做過這樣的比喻:“機會猶如梯子兩邊的側木,本人的拚搏奮鬥和準備猶如梯子中間的橫木,兩者兼有,才能成為攀向成功的梯子。”我們都需要機遇,但據說機遇的頭發全部長在前額上,所以一旦走過去,你就無法再抓到它了;而且它的後腦勺是光的,還從來不回頭。既然機遇無法掌控,那麼我們隻有先準備好梯子的橫木,法國科學家巴斯德也曾說過:“機會總是偏愛有所準備的人。”

既然機遇轉瞬即逝,那麼當它出現時,能否捕捉得到,就因人而異了。常常有這種情況,同一條信息,同樣一個機會,有些人視而不見,充耳不聞,甚至讓機遇在鼻尖前溜過去;有些人卻獨具慧眼,機遇一旦出現,就能敏銳地察覺,抓住不放,迅速做出決策,並發揮平時儲備的能力,最終便能獲得收益。這說明,對機遇的成功認識和把握,並不僅僅是一個認識問題,還有一個準備問題,從心靈到身體的雙重準備。

這種提前栽樹的例子在科學界尤為常見。沒有耕耘就沒有收獲,常有人把科學家重大發現、發明的原因歸結為偶然的機遇,這實在是一個謬誤。

亞曆山大·弗萊明是青黴素的發現者,這項發明為他在全世界贏得了25個名譽學位、15個城市的榮譽市民稱號以及其他140多項榮譽,其中包括諾貝爾醫學獎。

可是,弗萊明得到這一發現確實是出於一次比較偶然的機會。

1928年,弗萊明外出休假了兩個星期。在這段時間內,實驗室裏一隻被他忘記刷洗的廢棄的培養皿中長出了一種神奇的黴菌。他休假歸來後發現了這種現象,於是他對這種黴菌進行了觀察,發現它居然有抗菌作用——細菌覆蓋了器皿中沒有沾染這種黴菌的所有部位。而且,這一次感染的細菌是一種嚴重的、有時是致命的感染源——葡萄球菌。

弗萊明在確認這種黴菌是一種青黴菌之後,為它取了“青黴素”這個名字,在後續的試驗中,他逐步證實了這種黴菌液還能夠阻礙其他多種病毒性細菌的生長,並最終促成了青黴素這種“神奇藥物”的出現。這對當時乃至之後的醫學界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試想,如果弗萊明不是一個細菌學專家,或者對葡萄球菌沒有經曆數年的研究,或者粗心大意,把發了黴的培養液隨手倒掉了,那他根本就不可能成為“青黴素之父”,而醫學上青黴素的發現可能還會延後數十年。

事實上,命運是公平的,它公正地對待每一個人,你付出多少勞動,它就給你多少回報。我們每個人都是自身的設計師,在人生的盛大舞會開場之前,我們隻能先為自己準備一雙合適的舞鞋,隨後靜待音樂的響起。

快樂著你的快樂

快樂純粹是內發的,它的產生不是由於事物,而是由於不受環境拘束的個人舉動所產生的觀念、思想與態度。

——(美)馬修·傑波

莊子在《逍遙遊》中說道:“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意思是說樹根上的小蘑菇壽命不到一個月,因此它不理解一個月的時間是多長;蟬的壽命很短,生於夏天,死於秋末,它們自然不知道一年當中有春天和冬天。它們的生命都是短暫的,或許一般人覺得它們可憐。然而,南懷瑾先生卻不這樣認為。他說,那些生命即使活了幾秒鍾也覺得自己活了一輩子,因為它們有它們的快樂。人生也是如此,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活法,感受的境界也是各自不同,最重要的是彼此能感受到各自生命中的快樂就行。

一天龍王與青蛙在海濱相遇,打過招呼後,青蛙問龍王:“大王,你的住處是什麼樣的?”

“珍珠砌築的宮殿,貝殼築成的闕樓,屋簷華麗而有氣派,廳柱堅實而又漂亮。”龍王反問了一句,“你呢?你的住處如何?”

青蛙說:“我的住處綠蘚似氈,嬌草如茵,清泉潺潺。”說完,青蛙又向龍王提了一個問題:“大王,你高興時如何?發怒時又怎樣?”

龍王說:“我若高興,就普降甘露,讓大地滋潤,使五穀豐登;若發怒,則先吹風暴,再發霹靂,繼而閃電,叫千裏以內寸草不留。那麼,你呢?青蛙!”

青蛙說:“我高興時,就麵對清風朗月,呱呱叫上一通;發怒時,先瞪眼睛,再鼓肚皮,最後氣消肚癟,萬事了結。”

人活在世上都要扮演一定的社會角色,或者是“龍王”,或者是“青蛙”。龍王有龍王的活法,青蛙有青蛙的活法。或許你的生活很簡單,但是你也會有自己的樂趣。

心理學家馬修·傑波博士說:“快樂純粹是內發的,它的產生不是由於事物,而是由於不受環境拘束的個人舉動所產生的觀念、思想與態度。”生命各有各的快樂,選擇屬於你自己的快樂,這就是莊子提倡的人生哲學。

人來到這個世界後,一開始無憂無慮,因為需求的東西少,負擔少,所以得到的快樂也就多。隨著自己想要得到的東西不斷地增加,要求不斷地提高,各種各樣的負擔和煩惱也由此而生,除了苦苦掙紮得到想要得到的一切之外,再也沒有時間去想自己是不是過得快樂。到了最後,終於明白了這個問題時,生命的守護神已經開始遠離你而去了,等待你的就是生命的衰落、滅亡。耐心是一切聰明才智的基礎

耐心是一切聰明才智的基礎。

——(古希臘)柏拉圖

如果人的心中沒有如來佛祖,那麼即使學佛一萬年,也無法領會其中的奧妙。所以,學佛法,首先要正心。心正了,思想不再扭曲;身正了,行為不再偏頗;身心都正了,語言不再苦澀,人就不會有偏離正道的危險。

正心的人眼裏隻看到一種事物,看山時,山是佛祖,看水時,水是佛祖,看鍾時,鍾亦是佛祖。普通人如果也能達到這種境界,做事也會更容易成功。

鍾是佛教叢林寺院裏的號令,清晨的鍾聲是先急後緩,警醒大眾,長夜已過,勿再沉睡。而夜晚的鍾聲是先緩後急,提醒大眾覺昏衢,疏昏昧!故叢林的一天作息,是始於鍾聲,止於鍾聲。

有一天,奕尚禪師從禪定中起來時,剛好聽到陣陣悠揚的鍾聲,禪師特別專注地豎起心耳聆聽,待鍾聲一停,忍不住召喚侍者,詢問道:“早晨司鍾的人是誰?”

侍者回答道:“是一個新來參學的沙彌。”

於是,奕尚禪師就讓侍者將這沙彌叫來,問道:“你今天早晨是以什麼樣的心情在司鍾呢?”

沙彌不知禪師為什麼要這麼問他,他回答道:“沒有什麼特別的心情!隻為打鍾而打鍾而已。”

奕尚禪師道:“不見得吧?你在打鍾時,心裏一定念著些什麼,因為我今天聽到的鍾聲,是非常高貴響亮的聲音,那是正心誠意的人,才會發出的聲音。”

沙彌想了又想,然後說道:“報告禪師!其實也沒有刻意念著,隻是我尚未出家參學時,家師時常告誡我,打鍾的時候應該要想到鍾即是佛,必須要虔誠、齋戒,敬鍾如佛,用入定的禪心和禮拜之心來司鍾。”

奕尚禪師聽了非常滿意,再三地提醒道:“往後處理事務時,不可以忘記,都要保有今天早上司鍾的禪心。”

這位沙彌從童年起就養成了恭謹的習慣,不但司鍾時如此,做任何事,動任何念,一直記著剃度師和奕尚禪師的開示,保持司鍾的禪心,他就是後來的森田悟由禪師。

諺雲:“有誌沒誌,就看燒火掃地。”森田沙彌雖小,連司鍾時都知道敬鍾如佛的禪心,這對他日後成為禪師大有裨益。

有些人倒很聰明,並尤其愛玩小聰明,他們大都視虔誠為癡傻或缺心眼兒。因此,看不起老實人,把老實人視為低能。他們更期望以最小的投入去攫取最大的利潤,而不具有傾注一切心血、集中全部精神的虔敬心。這種心態本身就是不正不敬的,無論修佛還是求成,都難以實現目標。而虔誠的人,卻能憑借虔敬帶來的韌性和智慧,創造輝煌,這對於那些崇尚機巧的所謂“聰明人”,真是一種有力的嘲諷。

幸福並不等於權力

在這個世界上,最渺小的人與偉大的人同樣有一種責任。

——(法)羅曼·羅蘭

在許多人眼裏,權力象征著一切,擁有了權力,也就擁有了金錢,也就擁有了幸福與自由。然而真的是這樣嗎?

在世人的眼中,亞曆山大大帝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征服者之一,據說,當時的人們把他當做是太陽神的兒子,將其奉為自己的守護神,對他畢恭畢敬。因為怕被他的眼睛灼傷,沒有人敢與他直視。亞曆山大的權力可以說是達到了頂峰,那麼他幸福嗎?

在古希臘作家盧奇恩的《對話錄》中,第歐根尼和亞曆山大大帝兩人死後在陰間有這樣一段對話。

第歐根尼問亞曆山大:“你不是太陽神的兒子嗎?怎麼你也會死啊?”

亞曆山大沮喪地說:“現在我知道,那不過是騙人的妄想。”

接著,亞曆山大大帝感慨道,世間的權力和榮耀不過是一場空。他剛閉眼,將士們就忙於爭權奪利,瓜分他的帝國,沒有人想著為他下葬。

他怨恨老師亞裏士多德誤導了自己。第歐根尼問他:“難道你老師沒有告訴你命運的眷顧是不可靠的,世俗的榮耀是不可靠的?”

亞曆山大憤怒地對第歐根尼說:“他是個騙子!一個金牌騙子!我的一切他都說好,我的行為和我的錢——他把錢也算成一種‘善’,這就意味著他不會為收錢而羞恥。是他的‘智慧’教導我執著於金錢、權力、征服,而讓我遺忘了最重要的是‘自由’!”

在對話的結尾,第歐根尼建議亞曆山大喝下忘川水,忘記塵世的經曆,以減少兩相對比徒增的煩惱。他還告訴亞曆山大要小心,因為他生前得罪和傷害過許多人,他們也要來陰間了。

亞曆山大權傾一世,卻身不由己,生活並不幸福。平民百姓往往比拚命向上爬的官員更幸福,尤其是那些貪贓枉法的官吏更是擔驚受怕,提心吊膽,哪裏談得上什麼幸福。權力越大責任就越大,責任越大壓力就越大,壓力越大就越難快樂。一句話,幸福並不等於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