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停了,不,嚴格地說隻是小了,尚有塵霧似的在飛。車停在公路邊,我們徒步去尋訪裴休墓。鄉間道路曲折,走一程便問路。“快了,快了。”路旁不斷有人為我們指示方向。
上山了。走一段羊腸小道,我們站在岔道口不知何去何從,因為這裏已沒人好問了。
“到裴壟上去嗎?”忽然樹叢裏有人向我們大聲發問,接著便“咩咩”地趕出幾隻羊來。趕羊的是個十五、六歲的少年,“我一看就知道你們是去找裴丞相墓的,這種天,難找哩!”
“是呀,是呀,能夠找到麼?”望著滿山霧氣迷茫,我們大家都有些疑惑。
“這樣吧,”少年稍一默神,指著一條山徑,“你們先沿著這上去,我趕羊下山後給你們來帶路!”少年風風火火趕羊下山,我們則慢慢攀援而上。
果然,不久牧羊少年便又趕了上來,他衝到我們前邊,手持一樹枝,一邊走一邊抽打著兩邊柴草上的雨水,為我們開道。
“你說這是什麼山?”我問。
“裴壟上。”少年不假思索地回答。
我有些納悶,縣誌上不明明說裴休葬在端山嗎?何以又叫裴壟上了?“裴壟上就是埋了裴丞相的壟上。”見我無語,少年又補充作了解釋。難怪好多留在書裏的地名現在找不到,原來老百姓會用最直接最通俗的辦法取名而將學名遺忘了。
終於爬到了裴公墓。幸虧有牧羊少年開路,大家褲管還沒有怎麼濕。裴休墓旁立有“湖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牌子,據稱“文革”期間墓墳被毀,這是1982年4月重修的。墳上的碑文是由打破了的幾塊鑲拚而成,隱約可以看清“唐故相國裴休之墓”和“亮節高風乾坤並老,慈懷道氣天地長春”的墓聯。
因為有些累了,有的就在墳頭席地而坐。為了報答少年領路,我特意找出了一個能引起興趣的話題。我問他是否看過電視劇《白娘子傳奇》,並告訴他,那裏頭的法海和尚就是這裴丞相的兒子。見他果然睜大眼睛看著我,我便說出了那段故事:裴休篤信佛教。唐穆宗太子李固重病,方士說須削發出家才能益壽。太子怎能出家?裴休為了奏建大溈山密印寺,願以自己的兒子代太子出家。那時裴休正在潭州(長沙)節度使任上,於是攜子先行到了寧鄉縣城外的今萬壽山地段。由於批準代送子出家的聖旨尚未送達,裴休遂於民間遷延候旨,因而後來那裏便被稱為候旨亭了。裴休的兒子出家後就是法海和尚,他在溈山呆了些年,後來便到了鎮江的金山寺……
候旨亭的來曆是見於縣誌的,而白蛇傳則是編出來的神話了,這裏說說隻不過想博人一粲。誰料牧羊少年竟聽得十分入迷,聽後還連連反問:“是真的嗎?”
我不敢斷言真假,便淡然一笑道:“你說呢!”
少年搖搖頭有些茫然。我也沒再說什麼,就留給他自己去思考吧!
我們下山了,少年仍然走在前麵,仍然不停地用樹枝掃著兩邊柴草上的雨水,直把我們送到大路上,笑著和我們告別。想起先前聽說在城裏問路得付勞務費,甚至還被“宰”了的故事,我曾深為感歎,看看眼前這位少年,我感到了莫大的慰藉。
(原載1999年7月30日《寧鄉報》,原題為《尋訪裴休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