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了官,發了財,於是著一身錦繡,闊綽風光,甚或八抬大轎,前呼後擁地回歸故裏,這就是所謂衣錦還鄉。在中國古代的帝王將相及各層官吏中,有衣錦還鄉欲望的人大約不在少數。楚項羽就曾十分明白地說過:“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仿佛富貴的目的就是為了在老鄉們麵前顯擺張揚一回。
衣錦還鄉者,想在故鄉人麵前擺擺闊,借以抬高自己身份,光宗耀祖,獲取讚譽,但卻也常常事與願違,甚或適得其反。你想抖氣派,顯威風麼?父老鄉親們卻偏偏不買你的帳。楚霸王決計東返時不是就有人罵他“沐猴而冠”麼?睢景臣的散曲《高祖還鄉》則更是對劉邦的衣錦還鄉進行了辛辣的諷刺。在作者筆下,盡管劉邦排場傲慢,高高在上,而在鄉民眼中,你仍不過是那個借糧不還,借錢賴帳的劉三,一個發跡了的流氓無賴而已!
說來衣錦還鄉本是一種並不可取的封建意識,但遺憾的是在我們今天的公務員隊伍中仍然十分嚴重地存在。有的人一年半載回去一趟,幾輛小車次第而行,妻兒老小穿著奢華,嬌貴高傲,甚至待人居高臨下,頤指氣使。有的人並無什麼級別,一旦回鄉卻非得小車相送,仿佛搭車回鄉就“無顏見江東父老”了。這些人自以為在鄉親們麵前風光了,就真像個人樣兒了,殊不知正是這樣的行為拉開了自己與群眾的距離,破壞了幹群關係,損害了政府形象。可以說不管你用的是公款還是掏的個人腰包,人們都在懷疑你的排場裏包含了民脂民膏。而恰恰相反,鄉親們希望看到的是地位變了而鄉情未變、艱苦奮鬥的作風未變的你。其實,即是在中國古代,在2000多年的封建社會中,人們也始終在歌頌那些為官一任,卻無回程之資,做官一生,始終兩袖清風的廉吏。因此,隻有那些為官一生,直到退歸林下仍然兩袖清風的人才始終受到人們的尊重,銘記在鄉親們的心上。
假如我們的全體公務員都能把自己看作一個普通工農百姓,每次還鄉都能不衣錦繡,我想對我們改變幹群關係會是大有裨益的。
(原載1999年5月20日《寧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