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管好你的嘴》裏也曾講過這個問題。多說一百句話比多做一件實事容易一百倍。中國人很看重精神的弘揚,因此口號喊得比誰都響,話說得比誰都多,但欠缺的正是意誌品質,因此真正意義上的“實幹家”在中國反成“歎之為嘖”或“嘖之為歎”的“稀物”。而日本人在這一點上與我們唱了“反調”。我個人認為,若要解讀日本在“戰後”經濟飛速複蘇的主因,隻要從日本人身上找找務實的意誌品質就夠了。有人將中國人和日本人的性格傲了比較,說是中國人為一件事應該怎麼做還在呼口號、鬥嘴皮的時候,日本人已經把同樣的事做完而且去領工錢了。這種比較雖不免有失偏頗,但畢竟把“嘴皮子”與“實幹家”的實際差距彰顯得很淋漓。奇怪的是,我們天天都在批評“語言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人”,怎麼這種人會越批評越多呢?對於這個問題,我們多留個心眼想一想,答案就出來了:口頭上無限度地誇大精神的作用耗掉了我們太多本應該付諸行動的精力!
我們恰恰應該多個心眼想想,在屢屢占盡“嘴上風光”的同時,究竟什麼東西離我們越來越遠!
我覺得眼下用於激勵我們精神的標語、口號、講話已經享用不完了,甚至很多人的腦子都裝不下了,都該往外“溢水”了。而事實上由惰性所撐扶著的虛偽和他律卻被“中華民族是勤勞勇敢的民族”的光環長時期地罩住,從而導致了實幹與自律的意誌品質難以得到根本上的提升。正由於中國“光說不練”的“看客”正占據了社會生態的主流,所以易中天先生才會憤怒地痛斥國人就是“一盤散沙”。
所幸的是,多數“一盤散沙”的團隊都不會散到底。事實明擺著:“散沙”裏往往不乏一些能多出個“你動嘴我動手”的心眼的實幹家,因此才給團隊帶來生機與發展,同時也給他們自己立足於社會與創造偉業打下堅實的基礎。我敬佩這樣的人,也四處在尋找這樣的人,可是現實是:真正既有心眼又講究實幹的人才真是千裏難覓呀!
沒心眼的靠跟風,有心眼的靠自身
都說現在人比過去人更智慧,我看不見得。我倒覺得互聯網在給我們帶來的“信息零距離”的同時,也對許多人的頭腦思維形成了災難性的弱化。
這種現象主要表現在一向以“活著就是硬道理”的國人身上,這號人做啥事都不愛自己動腦,害怕擔風險,因此隻會跟在成功者屁股後麵跑。我們姑且把這種人統稱為“跟風者”。
中國有多少跟風者?我沒有統計,也無法統計。反正你睜開眼,俯拾皆是:有個人“跟”的,也有集體“跟”的;有跟“土作坊’’風的,也有跟“留洋”風的。反正不管白貓黑貓,能抓老鼠就是好貓,至於抓老鼠的過程、形式,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跟著前麵的貓也抓住老鼠了。“跟”者如眾,“跟”者成風,“跟”者大行其道,“跟”得整個社會浮沫四起,“跟”得有心眼有創造力的人反成驚弓之鳥,你還有什麼可跟的?一旦你“跟”成慣性不“跟”都難又沒什麼可“跟”了的時候,你的命運又掌握在誰的手裏呢?
這個問題我不知道有多少跟風者多個心眼去關注過,但事實告訴我們,發現當今中國,有三種“跟”已經達到了極致——商界之“跟”,文化之“跟”,留洋之“跟”——諸如此類,再跟下去,恐怕路也快走到盡頭了。
先看商界之“跟”。現在一些商人自己並沒有做商人的能力,但卻學會了跟人跑。比如有人生產VCD掙了錢,大家都一哄而上做VCD;比如有人做手機,大家都一窩蜂跟做手機;比如有人炒房地產發了財,大家都爭先恐後地去購房;比如有人做飲水機在市場走俏,大家都在第二時間生產出形態各異的飲水機……總之,隻要不犯專利,大家都一窩蜂地把一個人研發的新東西做爛做臭為止,然後再去找下一個可以跟風的目標。
然而市場無情,能跟得緊的尚且能分得一些殘羹剩菜,跟得慢的呢?恐怕就是自討苦吃了。你想,潘石屹在北京搞“現代城”搞出了名堂,後來不是有人跟上,搞出的“後現代城”不是也很風光?但跟了一個“後現代城”就足矣了,如果你傻傻地再跟出什麼別的什麼“現代”,恐怕你就要倒大黴!
你不能不佩服那些有心眼的商人,他們往往能超越常理,出奇製勝而賺大錢。沒心眼的人跟著成功者後麵跑,恐怕就難以“路路順”了。可以想見,別人做成功的生意,你跟著做未必會成功;別人炒股票很賺錢,你去炒也許就會賠錢。所以別看漲得快就“一窩蜂”地盲目跟從,否則到慌時豈不也是要大家慌不擇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