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文化之“跟”,主要表現在出版與影視圈。
我記得幾年前有人開發了幾本引進版的勵誌類圖書,在市場上反響特好,結果不出半年,這類圖書就在全國各地市場遍地開花,其中多數為造假的引進版,結果遭到了有關部門的封殺。然而這並沒有引起那些“跟風癖”者的警覺,大家好像都感覺勵誌書好賣了,於是大家都炒起了勵誌書選題,差不多有兩年時間裏,市場上的勵誌書比重遠遠超過了文學書籍,這正常嗎?我看隻能說是對市場規律的破壞性開發!
後來呢?絕大多數做勵誌書的人都賠得直不起腰來,這就是“跟風”跟出來的結果。而當年首先刮起勵誌書的人在幹嘛呢?早就收手啦!
再看影視圈,“一窩蜂”地“跟風”現象一點也不比圖書業弱!比如武打片,先是20世紀80年代的影片《少林寺》風靡全國,引起武打片全球走紅,不僅中國人愛看,外國人也愛看。按理說,這擴大了中國功夫的影響,是功德無量的事。可是在此之後,武打片一部跟著一部,一部更比一部長,然而都拍的什麼?放著語言上嗲聲嗲氣不說,那武打動作均是一味地做假(比如讓一個個事實上弱不禁風的帥哥靚女在影視裏飛簷走壁)。現在呢?觀眾蘇醒了,不買賬了,收視率降得沒治,就這樣還有人繼續跟,一個電視連續劇《神雕俠侶》拍了三次,最後某版本讓人乍看誤以為是《西遊記》,還有人說這片子是“準黃片”呢。
是不是影視圈除了跟風就沒路走了呢?電視劇《亮劍》告訴你:否!
同樣是戰爭片,但《亮劍》卻拍出了自己的個性,也拍出了一代英雄指戰員的與眾不同卻又讓人喜歡的個性,因此獲得了成功。我真難說不久的將來,《亮劍》是不是也會被“跟”起來?如果會,跟一部兩部足矣,跟多了,恐拍又要泛濫成災!
最後講一講“留洋”之“跟”。
先是有人留洋成功了,有MBA之類的功名了,於是國內眾多大學畢業生蠢蠢欲動,行的和不行的都想搭上“留洋”班車,然而“留洋”何其難!難不怕,隻要能出得去,借了錢也要像狗一樣爬出去的“留洋”者也不乏其人,此之下,多少人心中還能存有“我是中國人”的自尊底線呢?
再看“留洋”能得到什麼呢?有人說,“留洋”是為了發洋財;有人說,“留洋”就是為了多學點人家先進的東西。有了這些理由,就更非出去不可。那麼我就要問這些跟著“留洋”的人,難道不出去你就發不了財了,就學不到先進的東西了?你多個心眼想過沒有,別人出去能混得MBA,你跟在人家屁股後麵也出去,就保準也能混個MBA?混不成怎麼辦?最後還不是又要狗似的再爬回來?
當然,我們得承認,中國的科技水平落後於其他先進國家,但這並不意味著中國人的智慧能力不如人。柳傳誌沒有跟著風留過洋,但他的管理智慧卻閃耀著中國傳統的人文光芒,與柳傳誌同一輩的很多中國成功的企業家,如任正非、魯冠球,他們同樣也沒有留洋,但他們都成了所在行業的“大哥大”,他們的管理能力難道不是土生土長的“中國製造”?
我承認,“留洋”是一條成功的路徑,但不是所有“留洋”的人都能通過這條路徑獲得成功。不信,你留意一下,那些留過洋又空手而歸者,現在都在幹什麼?失業呀!由此我提醒那些還在想著“留洋”的國人,請多個心眼想想,“留洋”成功是一麵鏡子,更多的“留洋”失敗者難道還不足以為鑒?
綜合以上三種“跟風”現象,可以給“跟風”者得出這樣結論:普遍缺乏應有的自信心,不長心眼,以為隻要跟上成功者的後塵,踩著成功者的腳印走路,就能四平八穩。殊不知現實無情,“跟”得好的或許能混到一些殘羹剩菜,但更多的則是連殘羹剩菜都混得曆盡艱辛,直到如夢方醒時,才發現自己該有的機會丟了,該抓的機遇喪失了,怨時光不能倒流,無奈,隻能歎曰:當初真是隗對自己兩個肩膀扛著的那個腦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