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大詩人陶淵明在他的《桃花源記》中表述了一個與世無爭、寧靜和睦的世外桃源,從此,在中國文人的心裏,便多了一個桃花源情節。在詩中,在詞中,無數的孤獨寂寞的之人,不斷地尋覓那一片樂土,可是它到底在哪裏?
采菊詩人陶淵明
公元365年,陶淵明出生。他的家庭是一個正在沒落的官僚家庭,曾祖陶侃曾官至大司馬,都督八州軍事,祖父陶茂做過武昌太守,父親陶逸擔任過安成太守。這種家庭環境,可能這正是陶淵明的“天命”。因為如果他們家族的聲望依舊,那麼,陶淵明可能就不會為了生活區奔波,自然而然,在擔任彭澤縣令時發生的那個“不為五鬥米折腰”的典故,也就更加無從談起;同樣,他不會拄著拐杖輕扣鄰舍的柴扉,無奈、拘謹地借糧食。總而言之,如果他擁有一個鍾鳴鼎食之家,那麼,今天關於陶淵明的故事,可能會更類似於謝安、王羲之等人。
落英繽紛桃花源
《桃花源記》是陶淵明的代表作之一,在這篇文章中,作者為我們描繪了一個世外桃源。詩人以一個漁夫為主人公,講到其誤入一個陌生的地方,那裏“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那裏“阡陌交通,雞犬相聞。”人們“往來種作”田間地頭“黃發垂髫,怡然自樂”。在這裏,沒有外界的勾心鬥角,在這裏的鄉親見到這位陌生人,它會主動的“設酒殺雞作食”;那些村中的其他人,也會湊湊熱鬧,來此寒暄親熱。就是這樣,陶淵明即是憑借著這種樸實的語言,為我們勾勒出了一個寧靜的世界。
遍尋當年桃花林
從陶淵明的時代到今天已經有一千五百多年的曆史了,在這之間,曾與有多人四處探訪桃花源的所在地。如今,這一探訪仍舊在繼續,因為還沒有一處得到最終的肯定。而目前的幾處“桃花源”,又都處於“疑似”的狀態。
酉陽桃花源。此處桃花源位重慶市,之所以被認為疑似原因有二,一方麵是因為這裏有一座石灰岩溶洞,並且其中的景觀與《桃花源記》中的景象有類似之處。另一方麵,《酉陽州誌》稱此地 “與陶淵明桃花源者,毫厘不爽”。而清《四川通誌》提到:“酉陽漢屬武陵郡之遷陵地,漁郎所問之津,安知不在於此?惟晉永嘉之後,地沒蠻僚; 自宋及明,又世為土司地,名儒碩彥,遊跡罕至,故文獻無征,不能正名為桃源耳。”
湖南桃源縣。據說,此地在唐宋時期即被當做桃花源,並且在曆史上還修建了諸如“淵明祠”、“桃花觀”等人文景觀。
除了這兩處以外,有學者還指出當年生活在武陵地區的苗族群眾及時陶淵明筆下的那些“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的人們,而桃花源也正位於此處。
那麼,引起我們聯想的桃花源到底是藝術構思的產物,還是確有其地呢?
迷點聚焦:桃花源本是烏有之鄉? 何處是那桃花盛開的地方?
迷外之音:陶淵明(約365年-427年),名潛,或名淵明,字元亮。其自號五柳先生,私諡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今在江西九江西南)人。他的著名作品有《歸鳥》、 《歸園田居》、《飲酒》二十首並序等。梁代蕭統稱讚他:“其文章不群,詞采精拔,跌宕昭彰,獨超眾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