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秋節之謎(1 / 1)

農曆的八月十五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中秋節。在這一天,一輪圓月將身在五湖四海、天涯海角的親朋好友聯係起來。在外的遊子,通過這一輪明月,寄托心中的無限思念。回溯曆史,中國這種賞月的傳統延續了漫長的時間,那麼,這一節日是如何誕生的呢?

中秋幾時有

一年四季中,因為古人將每季分孟、仲、季三部分,而八月十五日,正好居於秋季的正中,所以這一天被稱為“仲秋”或“中秋”。早在《周禮》中,就有了帝王秋天祭拜月亮的禮製,那麼,作為一項全民的節日,中秋節的起源有哪些說法呢?

嫦娥奔月說。據傳,嫦娥原是獵人後羿的妻子。後羿曾經向昆侖山的西王母討取了一些長生不老藥。有一天,嫦娥趁後羿不在家,遂偷偷的盜食了不老藥。刹那間,嫦娥隻覺身輕如燕,翩翩然地飛了起來,就這樣,她一直飛到了荒涼的月亮上。眼見偌大的月宮蕭瑟無比,嫦娥開始心生悔意,但此時,她已經是身不由己。

嫦娥奔月的故事雖然隻是傳說,但是這一故事最早在西漢的《淮南子》中就已經有所記述。有學者推測,正是因為“嫦娥奔月”文化的流傳,才促生了民間在中秋月圓時分祭奠嫦娥,祈求團圓的風俗。

唐明皇賞月說。這種說法認為,中秋可能是唐明皇(唐玄宗)無意中促成的。原來,唐明皇曾經和楊玉環在八月十五這天一起賞月,其場麵相當的盛大華美。因為當時尚在開元盛世,四海清平,所以民間的百姓就爭相效仿這種行為,漸漸地,也就演變成了今天的中秋節。

月餅幾時嚐

雖然目前不能肯定中秋最早起源於何時,但是在北宋時,中秋之夜賞月玩樂的習俗卻已成定製。作為儀式之一,當時的人們會朝著月亮擺上香案,放上瓜果吃食,虔誠的拜祭月亮,並寄予美好的願望。如果是女孩子,她就會期望自己“貌似嫦娥,圓如皓月”;如果是男孩子,則會希望自己“早步蟾宮,高攀仙桂”。

如今,我們歡度中秋節時,顯然沒有古代那麼複雜。但即使如此,有一樣吃食卻從來不會“缺席”,這件吃食即“月餅”。那麼,月餅起源於何時呢?

唐代說。這種說法源於一個故事。話說唐太宗時,東突厥屢犯邊境,太宗便命大將李靖前往平定。結果,就在八月十五,李靖凱旋。為了恭賀太宗,一個吐蕃人進獻給太宗一盒胡餅。太宗高興之餘,便指著皎潔的月亮說道:“應將胡餅邀蟾蜍(月亮的代稱)。”據說,從此,吃月餅的習俗便流傳下來了。

元末明初說。對比唐代說,有觀點認為月餅沒有那麼早,應該出現於元末大起義時。因為元朝後期的政治越來越腐化,所以貧苦的百姓們都想揭竿而起。但是無奈於元朝統治者法網嚴密,起義軍一時很難溝通。為了躲過元朝探子的耳目,有人忽然想到一個方法,就是把“八月十五起事”的紙片夾在圓餅中,分批傳給那些共同起義的士兵。結果,就在八月十五這天,起義軍如約而動,掀起了反元的戰役。為了紀念這一舉動,從明朝開始,八月十五吃圓餅的習俗就成了定製。

除了這兩種說法外,北宋蘇東坡曾有“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的句子,所以有人推定,月餅誕生於北宋。又因為南宋的《武林舊事》中,曾最早將月餅和中秋聯係起來,所以有人將月餅的“發明權”又歸於南宋,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任何一種說法可以力排眾議,從而成為鐵板釘釘的說法。

迷點聚焦:中秋節難道是唐明皇促成的嗎?月餅中是否曾藏有軍事機密?

迷外之音:除了“中秋節”這一稱謂外,八月十五還有許多別稱:因時間在八月份,故稱“八月節”“八月半”;因中秋節事事與“月”相關,因月而寄情,所以又稱“月節”“月夕”;因中秋節這天月亮圓滿,千裏共嬋娟,所以又稱“團圓節”。此外,在唐朝,中秋節還有“端正月”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