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嗬護孩子的愛心(1 / 2)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經常會表現出比大人更強烈的愛心。這時候,父母應該給孩子充分的肯定和賞識,要嗬護孩子的愛心,而不是因為孩子沒有和父母商量或者違背了父母的意願而否定了孩子的愛心,更不能因為個人的私利而打擊孩子的愛心。否則,會給孩子造成一種錯覺,認為有愛心是錯誤的,從而自我否定這種愛心行為,變得冷漠和自私,這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極為不利。

報紙上曾登載過一個真實而感人的故事,說的是一位名叫雷恩的加拿大男孩的事跡。雷恩生活在一個普通的加拿大家庭中,他家並不富裕,所幸的是他有一個愛自己的媽媽。六歲那年,雷恩讀小學一年級,一天上課,小雷恩聽老師講述非洲的生活狀況:那裏的孩子們沒有玩具,沒有足夠的食物和藥品,很多人甚至喝不上潔淨的水,成千上萬的人因為喝了受汙染的水死去。

同學們聽了都很同情非洲的小朋友,老師說:“我們的每一分錢都可以幫助他們:一分錢可以買一支鉛筆,80分就夠一個孩子兩個月的醫藥開銷,兩塊錢能買一條毯子,90加元(約合380元人民幣)就可以幫他們挖一口井……”

小雷恩非常震驚,他很想幫助那些非洲的孩子,他想為他們挖一口井。

但是,老師說挖一口井需要90加元,小雷恩於是決定向媽媽開口要這筆錢。可是,媽媽並沒有直接給他這筆錢,她告訴小雷恩說:“家裏一時拿不出90加元。你要捐90加元是好的,但是你需要付出勞動。”媽媽讓小雷恩自己來掙這筆錢,媽媽說:“孩子你要多幹一些活,多承擔一些家務,慢慢地積攢,積攢到一定時候,就能夠有這些錢了。”小雷恩說:“好,我一定多幹活。”

小雷恩並不是隻說不行動的人,他決定要將這個想法實現,於是,他開始承擔正常家務之外做更多的事。

小雷恩利用休息時間做了不少事情。哥哥和弟弟出去玩,他吸了兩小時地毯掙了兩塊錢;全家人都去看電影,他留在家裏擦玻璃賺到第二個兩塊錢;他還要一大早爬起來幫爺爺撿鬆果;幫鄰居撿暴風雪後的樹枝……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四個月的辛苦勞動,小雷恩終於攢夠了90加元,交給了相關的國際組織。然而,工作人員告訴他:“90加元隻夠買一個水泵,挖一口井要2000加元。”

小小年紀的雷恩沒有放棄,他開始繼續努力。一年多以後,通過家人和朋友的幫助,他終於籌集了足夠的錢,在烏幹達的安格魯小學附近捐助了一口水井。

事情至此並沒有結束,因為還有更多的人喝不上幹淨的水,小雷恩決定攢錢買一台鑽井機,以便更快地挖更多的水井,讓每一個非洲人都喝上潔淨的水成了雷恩的夢想。他真的堅持了下去。

很快,小雷恩的故事被登在了報紙上。於是,五年後,這當初是一個六歲孩子的夢想竟成為千百人參加進來的一項事業。2001年3月,一個名為“雷恩的井”的基金會正式成立。如今,基金會籌款已達近百萬加元,為非洲國家建造了30多口井。這個普通的男孩,也被評為“北美洲十大少年英雄”,被人稱為“加拿大的靈魂”,影響著越來越多的人去愛和幫助他人。

小雷恩的故事對我們有很大的啟發,每個人都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評價他的事跡,我們這裏要讚揚的是小雷恩的媽媽,正是因為他的媽媽首先嗬護與珍惜了小雷恩的愛心,才使雷恩實現了他的如此感人而美麗的夢想。

雷恩的媽媽並沒有阻止孩子去實現自己的愛心願望,也沒有幫助孩子去完成孩子要做的事情,她隻是鼓勵孩子堅持去做,鼓勵孩子為自己的愛心付出一份誠實的勞動。這樣才是他真正的愛心,他是用自己的努力,去實現自己的目標,所以說之所以有雷恩精神的出現,是因為他有一個偉大的母親。

當雷恩成了名人之後,他的媽媽也控製了很多活動,不讓孩子過多地在榮譽光環之下飄飄然,讓她的孩子過一種正常人的生活。所以說雷恩雖然成了世界的一個小名人,但是他依然像一個單純自然的孩子,過著一份童真的生活。我想這就是他偉大的媽媽教給他的,珍惜孩子的愛心,這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孩子的愛心需要嗬護,家長要時刻有這種意識。曾在一個中學生的電視欄目中播出過一個小品,表現的是一位正在洗衣服的媽媽和女兒之間的事。媽媽正在使勁地搓孩子衣服上的汙漬,孩子手裏拿著一本書正坐在邊上看著,也許是因為看到了某一個感動的地方,孩子忽然抬起頭來看著母親,說道:“老媽,我很愛你。”她媽媽聽了以後,什麼話也沒說,繼續洗衣服。女兒看媽媽沒反應,女兒又說了:“老媽,我真的很愛你。”她媽媽聽了以後繼續洗衣服,稍微一停說:“說吧,你要多少錢?”女兒一聽就愣住了。

看到這裏真的讓人感覺到有一絲辛酸。女兒本來是一本正經地說自己很愛媽媽,而媽媽卻以為孩子向自己要錢,因為這個媽媽就覺得孩子老要錢,每次要錢的時候,嘴巴甜如蜜,湊過來好話說很多。如果在平時就沒有這麼多笑容,也沒有這麼多的溫情。所以媽媽很自然地就想:“你說多麼愛我,就是要跟我要錢啊。”其實這個孩子是看到媽媽在洗衣服很辛苦,她看著書確實動了感情,突然覺得良心發現,心裏油然而生了一種愛的情愫,於是向媽媽表達愛。雖然是有點突兀,但卻是真誠的。這個時候媽媽不信任地采取懷疑或沒有反應,孩子感到很難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