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正在成長期,思想和認識是不斷變化的,每一天都可能會取得許多你意想不到的進步,他(她)可能會在某一個時刻頓悟,突然產生一個愧意或者悟出了一個道理,變得讓你期待已久的懂事,這是讓人欣喜的。他(她)表達了一種心中的情感,那麼作為父母、作為師長都希望孩子是個懂事的孩子,是個善解人意的孩子,是一個充滿愛心的孩子,因此要學會珍惜孩子的愛心,要珍惜孩子這種愛的表達。
在這個微妙的時刻,你可以驚喜地說:“是嗎?為什麼呢?你怎麼會想到這個問題呢?”你這麼一問,孩子當時可能就會說出一些感受來。由此你可以和孩子平靜地討論一些問題。你還可以向孩子表達:“我也很愛你,老媽特別地愛你。”親子對話,就是心與心的交流,是非常難得的一種交流,這對兩代人的和諧發展,都是很有益處的一種交流。
作為家長,要鼓勵、引導孩子的愛心,這是珍惜孩子的愛心首先要做到的。在父母成人的眼光裏,有時孩子的愛心是幼稚的,可笑的,往往容易不經意中嘲笑、打擊孩子的愛心。如果孩子的愛心遭到你的質疑,孩子就可能會放棄“愛”。另外,父母家長要珍惜孩子愛的表達。愛的表達是一種情感的交流。兩代人要珍惜彼此的感情,珍惜每一個瞬間。愛就是這樣自然發展的,需要我們來珍惜它、發現它、培育它。
孩子的力量是有限的,有時候他們的愛心需要大人的幫助才能實現。
郊外的小樹林裏,孩子無意中在草地上發現一隻受傷的小鳥。小鳥的翅膀不知道被什麼動物咬了一下,已經不能飛了,隻能撲騰著帶著鮮血的翅膀,無助地叫著。孩子把小鳥捧在手中:“這隻小鳥真可憐,翅膀受了傷,這樣下去肯定會被餓死的。我們把它帶回家養著好嗎?”她憐愛地看著小鳥,她希望爸爸媽媽能答應自己的請求。
爸爸看了看這隻小鳥,對孩子說:“如果你想養,就帶回家吧,可是我和媽媽沒有時間照顧它。”
“我會治好這隻小鳥的翅膀再把它放回大自然的。”孩子高興地說。
回到家後,孩子想給小鳥做一隻小鳥籠,但是,她不會做,怎麼辦呢?爸爸說過他和媽媽都沒時間的,隻能由自己來負責這隻小鳥,沒辦法,小女孩隻得自己親自動手做鳥籠了。畢竟從來沒做過鳥籠,小女孩在做鳥籠的時候不小心把手割破了,血流了出來,爸爸發現了,心疼得趕緊幫她包紮,爸爸邊包紮邊問孩子,為什麼不叫爸爸幫助她做鳥籠呢?
孩子感覺有點委屈:“爸爸那天說了,你和媽媽都沒有時間幫我照看小鳥,所以我隻得自己為它做個鳥籠了。”
“傻孩子,還這麼認真,好了,等回去爸爸幫你做鳥籠!”爸爸心疼地說。
“謝謝爸爸,爸爸真好!”
“孩子,你真有愛心,爸爸很喜歡你這一點!”
孩子不光與人相處,還應與大自然的花草、動物和諧相處,這是培養孩子愛心不可缺少的內容,也是鍛煉孩子愛心遷移能力的途徑。告訴孩子大自然是人類的好朋友,要讓孩子從小就知道愛護大自然、保護大自然是一種美德。父母可以多帶孩子到植物園、郊外走走,在讓孩子領略大自然美感的同時,培養和發現孩子的愛心。
孩子的愛心需要父母的支持和幫助。如果父母拒絕了孩子的求援,會讓孩子感覺父母並不支持自己的愛心舉動,從而產生錯誤的觀點。當父母幫助孩子去實現了一件有愛心的事情時,孩子會從中感受到來自父母的肯定,從而對自己的愛心有了正麵的認識。要想培養一個富有愛心的孩子,首先父母必須有愛心,用自己的愛心去影響孩子,用自己的行動去支持孩子,才能讓孩子擁有更加純潔和善良的心靈。
當孩子做了有愛心的事情時,不管這件事情是否經過父母的允許,首先要給他們肯定和讚揚。你應該說:“好孩子,你真有愛心!不過以後要和我商量一下好嗎?”
當孩子想付出自己的愛心卻又無力實現時,你應該說:“孩子,讓我們一起來做吧!”對於父母來講,這隻是簡單的一句,但是,對於孩子來講,這卻是愛心成長的開始。
第五章 溺愛的土壤培育不出感恩的心
溺愛是一種失去理智的愛,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講,它實質上相當於精神上的放逐,理想上的放逐,將孩子流放於永無歸路的愛的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