溺愛是孩子成長的大敵,也是家庭的隱患,家長絕不可放鬆警惕。有這樣一件真實的事情:四歲的亮亮是一個任性、放縱、驕橫的獨生子,由於父母、姥姥的嬌慣,在家裏像個“小王子”,想幹什麼就幹什麼,誰也阻擋不了。一天,他用一根尼龍繩子拴住家裏的貓玩,誰知拴得不牢,貓逃走了。亮亮玩興未盡,要把繩子套在姥姥脖子上玩,70多歲的姥姥讓他拴腳,可小陽不同意,非得套在脖子上。老太太對外孫一向溺愛,遷就放任,百依百順,這時見小外孫哭鬧起來,心疼了,便依他把繩子套在自己的脖子上。誰知打的是個活結,小外孫一拉,便緊緊勒住姥姥的脖子。老太太一時感到氣悶難忍,便掙紮起來,從炕上滾到地上。小外孫見姥姥掙紮,越發覺得好玩,更使勁拽住繩子不放,直到老太太不動彈了,他才鬆手扔下繩子出屋外去了。孩子的媽媽回來,一摸老母親的心髒,已經停止了跳動。
這個例子中釀成的苦果源於父母及親人超過限度的溺愛。姥姥本可以阻止小外孫的行為,但她並沒有勸阻,而是放任孩子去玩,結果悲劇發生了。溺愛並不是愛孩子,而是把孩子往火坑裏推。父母一味地慷慨給予,溺愛孩子,而不教會孩子如何理解愛與培養孩子對其他人的愛,被溺愛的孩子很難遵守規矩和自我約束。他們以自我為中心,凡事隻會想到自己,自私自利,會認為規矩都是為別人製定的,與他們無關。“剃頭挑子一頭熱”的單向傳遞的愛造成孝敬的顛倒,使得孩子隻知享受別人的愛卻不知愛別人。久而久之就會造成孩子自私、冷漠、任性、放縱等不良個性。小貓和姥姥在受溺愛的小亮亮眼裏是無足輕重的,甚至毫無生命。在亮亮幼小的心靈裏,他隻知道滿足自己的需求,什麼都可以做,家人也不會反對。從這個例子中,我們不得不反思我們的家庭教育。
現代家庭中,溺愛孩子的現象普遍存在。溺愛與愛區別很大,“溺”,詞典上解釋為“淹沒”的意思。人被水淹沒了叫“溺斃”,如果父母的愛流橫溢泛濫起來,那也會“淹沒”孩子的,這就是溺愛,是一種失去理智,直接摧殘兒童身心健康的愛。
偉大的心理學家阿德勒博士在其個性心理學暢銷書《自卑與超越》中講到:有三種兒童成年後,常常是生活中的失敗者——有器官缺陷的,被忽視的,被寵壞的。特別是被寵壞的孩子,很可能成為社會中最危險的一群。父母的愛總是仁慈的,但是仁慈的心要用得恰到好處,如果讓愛泛濫,結果隻會適得其反。
隻知奉獻不問結果的愛是行不通的。有一位父親,他與妻子把所有的愛都給了獨生兒子。但兒子卻很自私,對父母那種無私的愛絲毫不懂得感恩,也沒有想過要關心父母:好飯菜要獨吃、先吃;衣服鞋帽要父母幫著穿、脫;隻知道伸手向父母要這要那,當父母生病時,卻不聞不問。
這樣的故事在如今社會裏比比皆是。還有一位母親,為了兒子,為了丈夫,放棄自己不錯的工作,整天在家相夫教子。她每天都不辭辛苦地騎車送兒子上學,打零工賺錢供丈夫攻讀學位。丈夫畢業後,功成名就有了錢,卻拋棄了妻子,還帶走了兒子。兒子跟著有錢的爸爸,進了貴族學校讀書,卻很少想到曾經為他付出很多的母親。
盡管如此,媽媽還是特別想念兒子。一次,她特意買了一件新衣服到學校去看兒子,兒子卻嫌棄母親穿得太“土”給他丟臉,告訴同學這是他的“老鄉”。後來,兒子竟提出了一個無理的要求:讓母親做他的“地下媽媽”,否則就不認她這個媽!這位母親痛不欲生。她不明白,為什麼天下會有這樣無情無義的孩子?自己究竟做錯了什麼,怎麼用十幾年的愛換不到兒子的一絲感恩,卻得到這種冷酷無情的回報?
為什麼兒子會變成這樣呢?很多母親都有這樣的疑問,其實,每個孩子生下來並不是不會愛別人的。那麼,他們的“愛丟失症”的根源在哪裏?青少年心理學專家告訴了我們:是父母的“極度關愛”、“過分溺愛”、“無限縱容”滋長了孩子的自私,使孩子心中隻有自己,沒有別人。
現在的孩子從來不缺愛,有人這樣形容他們:“放出門去怕丟了,捧在手裏怕碎了,含在口裏怕化了”,這的確很有道理。從上個世紀80年代起,獨生子女越來越多,究其世係,一般來說,起碼有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六個長輩(如果是老人高壽,那就很可能還有曾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作為六七個大人僅存的一顆碩果,自然人人疼愛。人人疼愛的結果導致了不可避免的社會問題——溺愛。溺愛的目的,自然是想讓其成龍成鳳,想讓其代長輩們實現沒有完成的夙願。這樣家庭環境造就出來的孩子,一般來說,有其共同的性格弱點:在家裏唯我獨尊,自以為是,以我為核心;自私自利,不懂得關心和體貼別人;追求享受,沒有毅力,不能吃苦;在外麵不會謙虛忍讓,不善交際;碰到困難,遇到挫折,茫然無措;適應環境的能力差,獨立生活的技能低。而作為一個承受了太多厚望的後繼者,他(她)自小就喪失了太多的友誼、童趣、天真,被各種包裹著愛的壓力弄得少年老成,身心疲憊。試想,這樣的孩子有什麼感恩之心可言?
從孩子的降生開始,到孩子成長的每一天,父母都帶著望子成龍的心情為孩子傾注了無限的愛,但過分的溺愛並不能使孩子成才。望子成龍這句話應該改為育子成龍,因為目前我們的家庭教育中有一種傾向是頗令人擔憂的。曾有一位兒童教育家說過:“隻知索取,不知付出;隻知愛己,不知愛人,是當前獨生子女的通病。”仁愛是人類最光輝燦爛的人性,最崇高偉大的品德,教子做人,首先要賦予他一顆仁愛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