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溺愛十宗罪(3 / 3)

有時爸爸管孩子,媽媽護著:“不要太嚴了,他還小呢。”有的父母教孩子,奶奶會站出來說話:“你們不能要求太急,他大了自然會好;你們小的時候,還遠遠沒有他好呢!”這樣的孩子當然是“教不了”啦!因為他全無是非觀念,而且時時有“保護傘”和“避難所”,其後果不僅孩子性格扭曲,有時還會造成家庭不睦。

八宗罪:害怕哭鬧。

由於從小遷就孩子,孩子在不順心時以哭鬧、睡地、不吃飯來要挾父母。溺愛的父母就隻好哄騙,投降,依從,遷就。害怕孩子哭鬧的父母是無能的父母;打罵爸媽的孩子會變成無情的逆子,在性格中播下自私、無情、任性和缺乏自製力的種子。

九宗罪:生活懶散。

允許孩子飲食起居、玩耍學習沒有規律,要怎樣就怎樣,睡懶覺,不吃飯,白天遊遊蕩蕩,晚上看電視到深夜等。這樣的孩子長大後缺乏上進心、好奇心,做人得過且過,做事心猿意馬,有始無終。

十宗罪:祈求央告。

例如邊哄邊求孩子吃飯睡覺,答應給孩子講三個故事才把飯吃完。孩子的心理是,你越央求他他越扭捏作態,不但不能明辨是非,培養不出責任心和落落大方的性格,而且教育的威信也喪失殆盡。

以上十種溺愛的形式是比較典型的實例,不是每個家庭全部都有的,但是一般家庭在各種溺愛中會占有幾種,或各種都有輕度表現也是值得警惕的,我們要以科學的愛來保護孩子的健康成長。

那麼,在對待孩子問題上,如何才能做到愛而不溺呢?專家提出一種方式:智愛。

愛孩子,可以智愛。放棄用過分控製或縱容的方法對待孩子,用慈愛而堅決的方法教育孩子,培養孩子,這樣會對孩子的成長更有好處。當孩子做了錯事,父母要講明是非,糾正錯誤,再以適當的方式表示親昵,使其感到父母仍然是愛他的。這樣能激起孩子對父母由衷地愛戴與尊敬,也能使他感覺與體會到父母對自己的養育的艱辛、期望的殷切。

宏偉的建築都是靠一沙一石來建成的,愛的海洋也要靠一滴滴水來彙集而成。從小給予孩子同情心和憐憫心的情感,是在他身上培養善良之心。培養善良仁愛之心,是教育首先要做的事情。兒童最初的同情心和憐憫心是成人同情和憐憫之心的反映,所以,父母同情別人的困難,他們的言行會深深打動兒童的心靈,感染和喚起孩子對別人的關心。

經常讓孩子看到大人是怎麼同情、關心、幫助別人的,對於培養孩子善良品質是最好不過的了,孩子會把自己痛苦狀態時的感受與別人在同樣環境下的體驗加以對比。體會別人的心情,可以使孩子學會理解別人,學會移情。當發生像東南亞、印度洋國家地震、海嘯等災情時,你應引導孩子:“那裏的小朋友沒有飯吃,很餓,沒有衣服穿,失去父母、沒有家園了,你想想,如果你也在那裏,會怎麼樣?我們去捐點衣服,把食品送給災區的人吧!”新聞報道有人缺錢做手術,生命垂危,你可以帶孩子去捐款,獻上一份愛心。

孩子是不斷成長的。隨著年齡的增長,家長還要逐步擴大教育內容,教育孩子熱愛生命、熱愛祖國、熱愛科學、熱愛勞動、熱愛事業、熱愛人生……一點一滴的培養,一言一行的引導,隻有這樣仁慈博大的愛心、人道主義的道德,才會在孩子心頭紮下根,才會隨著孩子的成長而不斷擴展和升騰。

關愛孩子、擺脫溺愛。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社會的未來。關愛孩子是一種神聖而偉大的情感,全世界的父母都在為孩子的成長付出自己的心血。當孩子逐漸長大,父母應該給予孩子更大的空間去獨立思考和作決定,讓他們學習自己麵對問題與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不再是處處被照顧得無微不至,建議身為家長的你:

1.讓孩子多參加集體活動。

教育他們不能一味隻想著自己,應該學會關心他人,在集體活動中體驗友誼的溫暖和學習其他人的長處。

2.鼓勵孩子多動腦思考、動手操作,享受自由的樂趣及嚐試成功的喜悅,不要讓填鴨式的學習材料和學習方法阻礙了孩子。

不要無條件地滿足他們的需求,要鼓勵孩子自己克服困難,以自己的能力完成自己的事。

3.建立良好的家庭環境。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父母如果能以樂觀、積極的心態麵對生活中的事件,不怕難、不逃避。孩子耳濡目染之下,就能模仿及認同積極的生活態度,創造自己積極的人生。

4.讓孩子體驗作決定時要考慮哪些利弊得失,並學習對後果負責任。

有過成功與失敗的經驗,孩子麵對挑戰時將會更機智。為了培養、鍛煉孩子的意誌,應該有意識地給他們“造成”一些困難,“設置”一些障礙,讓他們碰一碰釘子,嚐一嚐苦頭,感受一下采擷懸崖上的花朵是怎樣的喜悅。

相信這些,對於孩子了解社會、認識人生、磨煉意誌以及對於他們未來的健康成長都是有著深遠意義的。

聰明的家長們,請你們趕快把孩子從蜜罐裏撈出來,從溫室裏放出來,從卵翼下趕出來。給他一塊天空,給他一片陽光,他必定能在生活的磨煉和摔打中,為你驕傲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