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洲大草原的奧蘭治河兩岸,生活著許多羚羊。動物學家們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東岸的羚羊不僅奔跑速度比西岸的羚羊快,而且繁殖能力也比西岸的羚羊強。
為了研究兩岸羚羊的不同之處,動物學家們在兩岸各捕捉了10隻羚羊,然後把它們分別送到對岸。
一年後,由東岸送到西岸的羚羊繁殖到了14隻,而由西岸送到東岸的羚羊則隻剩下3隻。這是什麼原因呢?動物學家們百思不得其解——這些羚羊的生存環境是相同的呀……
後來,動物學家們終於找到了原因。
原來,東岸不僅生活著羚羊,在其附近還生活著一群狼,為了不被狼吃掉,羚羊不得不每天練習奔跑,使自己強健起來;而西岸的羚羊因為沒有狼群的威脅,過著安逸的生活,結果奔跑能力不斷降低,體質也不斷下降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生活在安逸環境中的人往往過於脆弱,隻有不斷經受困難和挫折的人,才具有堅強的意誌和強大的生存能力。
痛苦是最好的學校。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講,沒有痛苦的磨礪,他們就不會感到成功的喜悅;沒有痛苦的磨礪,他們就很難體會大人們為自己所做的一切犧牲;沒有痛苦的磨礪,他們就很難學會去珍惜;沒有痛苦的磨礪,他們就不會覺得感恩的重要。
孩子永遠是父母的寶貝,作為父母,我們都不希望孩子遭遇痛苦。但是,痛苦是客觀存在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既會有讓人快慰的成功,也會有各種令人煩惱的痛苦。我們不可能一輩子替孩子遮風擋雨,讓孩子生活在溫室裏。
與一些外國家庭相比,中國的父母對孩子的愛是顯而易見的,但是,這種愛往往導致了孩子缺乏承受痛苦和挫折的能力。請看下麵的故事:
在中國家庭裏,一個孩子打翻了牛奶,父母會馬上跑過去,把孩子抱到一邊,說:“寶貝,有沒有燙到手?”有些父母甚至會說:“都怪這杯子,這麼滑,讓寶寶抓不住,媽媽把這杯子扔掉,寶寶不哭!”於是,孩子不哭了。
在美國家庭裏,一個孩子打翻了牛奶,父母不會跑過去抱孩子,而是微笑著對孩子說:“寶貝,過來,先到廚房拿塊海綿,我們一起把牛奶擦幹淨好嗎?”然後,父母會和孩子一起去收拾打翻的牛奶,還會告訴孩子應該怎樣去端杯子,避免杯子滑落。
結果是,美國的孩子總是樂觀地麵對困難,積極地尋找各種方法去解決困難;而中國的孩子遇到困難時多會消極逃避,有些孩子甚至把責任推給父母,遇到重大的挫折時,孩子則六神無主,甚至出現輕生的行為。
從表麵看來,中國的父母似乎幫助孩子解決了困難。其實,當孩子再次遇到相同的問題時,這個困難仍然會出現。因為,父母的全方位保護和包辦代替給孩子留下了終身的“殘疾”,即能力的殘疾、心理的殘疾。這樣的孩子由於永遠生活在父母的“保護傘”下,盡情享受著父母的照顧,所以當困難來臨時,隻會躲在父母的懷抱中,不敢獨自去麵對。
在心理學上,有這樣的說法:人如果長期在一種“特別幸福”的空間裏,就會造成“健康心理過剩症”。這種心理疾病的特點一是對幸福的感覺明顯降低;二是特別害怕困難,不願接觸人世間的艱難困苦,甚至會將一些平常的事也誤認為是痛苦而神經過敏。然而我們不能否認的是,艱難困苦是生活中客觀存在的,誰也沒有本事消滅它或者回避它。今天,身為孩子家長的你,也許有能力幫孩子鋪平眼前的道路,那麼將來呢?能讓羽毛未豐的孩子永遠不離開自己的庇護嗎?當父母不能常在孩子的身邊時,那麼孩子又能依靠誰呢?
在溺愛中成長的孩子會有很強的優越感,常常眼高手低,不善於與人相處,而當他們看到別人的進步時,又很容易產生怨恨與沮喪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