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任何一個家庭來說,發生財產損失或親人傷亡之類的變故都是難以避免的。在改革的時代,由於各種變遷引發的震蕩,更會增多家庭變故。因此,如何培養孩子的承受能力,成為當代家庭教育的重要課題。
讓孩子經曆痛苦的確不算是一件壞事。我們知道曹雪芹與魯迅都是13歲遭遇家庭重大變故,由盛而衰,飽經滄桑。然而,正是這些非同尋常的經曆,使他們感悟人生,寫出驚世之作。他們是自信自主的,他們是自立自強的,他們由不幸的敗家子弟成長為一代巨人,讓我們今天都能感到他們的力量。
經曆痛苦的人對於生活總是充滿感恩。“我的手還能活動;我的大腦還能思維;我有終生追求的理想;我有愛我和我愛著的親人與朋友;對了,我還有一顆感恩的心……”誰能想到這段豁達而美妙的文字,竟出自一位在輪椅上生活了三十餘年的高位癱瘓的殘疾人——世界科學巨匠霍金。
命運之神對霍金,在常人看來是苛刻得不能再苛刻了:他口不能說,腿不能站,身不能動。可他仍感到自己很富有:一根能活動的手指,一個能思維的大腦……這些都讓他感到滿足,並對生活充滿了感恩之心。因而,他的人生是充實而快樂的。
在英國,很多古老教堂的石牆上刻著:思考與感謝。它時時提醒人們對生活、對世界、對身邊熟悉和陌生的人、對我們的朋友和對手,真的要感謝他們給了我們這樣一份精彩的生活。
痛苦可以讓孩子更加努力地去生活,更加感激生活給自己所帶來的一切。
海倫·凱勒是個聾啞盲人,生活在她生命剛剛起步時就開始顯出殘酷的一麵。然而,也許正是生活的磨難,海倫·凱勒更懂得珍惜自己所能得到的一切。她通過艱辛的努力,學會了其他正常孩子應學的所有東西;進入拉德克利夫女子學院後,學習希臘語、拉丁語、法語、數學、文學、曆史等所有大學修習的課程;更為感人的是,她以驚人的毅力寫下了不少文學佳作。在盲人中,她的名氣也許僅次於荷馬。從海倫·凱勒明理諳事始,她便“感恩生活,善待每一天”,從不為自己身處逆境而氣餒、煩惱。相反,她自感每天都活得很“滋潤”。她每天渴望雨露,渴望陽光;她每天都給自己留下想象的空間:燦爛的朝霞,悠然的遠山,茫然的星空;她每天充滿自信力,與命運挑戰;她每天求知不渝,從而“喚醒了我的心靈,給了它光明、希望和快樂,使它重獲新生……”
海倫·凱勒“感恩生活,善待每一天”的生活理念在其《給我三天光明》中有形象化的描繪。這位盲人作家設想了她如果有三天的視力,將如何支配的實施方案。她說,她要看那些老師和朋友的臉,要到樹林中散步,看黑夜如何變成白晝,要參觀藝術博物館,通過藝術的欣賞來探索人類的靈魂。最後,還要看看世俗人們的活法。海倫·凱勒將視覺“當做讓生命更加充實的手段”。雖說她幾乎是先天性地失去了這一“手段”,但是,因為她“感恩生活,善待每一天”,所以,自感“內心總是一個光明的世界!”
痛苦並不可怕,它是一次人生的淬火,讓孩子得到錘煉;它是一個課堂,讓孩子學會了刻苦、忍耐、淡泊和寬容;它是一塊“試金石”,使孩子體味真正的友誼,真正的朋友,體味一個冷暖人生;它是一筆財富,經曆了它,會讓我們的孩子精神富有,終生享用。逆境曆練心誌,教會孩子體味真誠,體味人生。
幸福與不幸不是由處境和外在的條件決定的,關鍵在於有沒有感恩的心。一個不懂得感恩的人,即使家財萬貫,他仍是個貧窮的人;懂得感恩並知恩報恩,才是天下最富有的人。讓我們的孩子經曆痛苦的磨難,經曆挫折,學會感恩,世界就會在他們眼中美麗如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