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掌握愛孩子的“分寸”(1 / 3)

中國曆史上,有兩位偉大的母親為人傳頌。一位是在兒子背上刻下“精忠報國”四個字的嶽母,另一位是為兒子成才而三遷的孟母。

現實生活中,卻並非全是母愛的傑作。請看這真實的一幕:幾個孩子在一起玩,一個被另一個欺負。那個被打孩子的母親聽見哭聲趕來,對著和兒子打架的孩子厲聲吼到:“你幹什麼打他!再打,我揍死你!”

如果我們將同一幕影像放在英國會是怎樣的呢?被欺負孩子的母親會放下手中的活,走過去,對另外幾個孩子講:“你們為什麼欺負他呢?難倒你們不友好嗎?”

我們再將這一幕影像放在美國,看看美國的父母是怎樣處理的:美國的母親會對孩子說:“孩子,幹嗎找我呢?你自己的事應該自己解決!我相信,你會選一種好的方式的。”

中國母愛最為直接,直接到大人可以代替孩子出場,引發成人之戰。戰勝一方的孩子日後受欺負時,他會一拍胸脯,頗為自豪地說:“我找我媽去!”英國母愛最為理性,理性到親骨肉遭受欺負時,依然去與人家評理,使孩子在激怒中學會冷靜、學會自醒。至於美國母愛,我們應該說最為大度,大度到幹脆把孩子推到“戰場”,自己的事自己解決,斷了孩子依賴的後援,卻練就了孤兵自救的品格。

母愛的本能就是護子。在電視裏,我們常看到食肉動物群殘殺食草動物。有隻憤怒的梅花鹿,為了搶救自己的孩子而瘋狂地用角去攻擊強敵,致使眾多彪形食客不得不“望梅興歎”。回歸到我們人類來思索,如果母愛在最為本能的界限中能做到客觀分析、理性讓步、換位思考,那一切糾紛,不就化解了嗎?

中國的母親喜歡所有的事情都幫著自己的孩子,向著自己的孩子,生怕孩子受委屈。曾有一個孩子拿了鄰桌的錢,老師把這件事告訴了他媽媽。那位母親神情激動地說:“不可能,我家裏不缺錢。老師你搞錯了吧?”幸虧孩子的誠實,才使老師沒有卷入尷尬的境地。

當前的家教存在著許多誤區,例如:認為孩子還小,還不應立即著手教育;家庭應給孩子以溫暖,不能像幼兒園、學校那麼“嚴”;以及重智輕德等。但最大的誤區卻是過度期望,無分寸地溺愛。

過度溺愛的表現。

1.過度施愛。

“愛的不是地方”。德國教育家盧梭說:“你知道怎樣使得你的孩子備受折磨嗎?這個方法就是百依百順。”父母對孩子過度施愛,其中一個突出的表現便是百依百順,這樣造成了孩子的任性、自私,並且有逆反心理,認為父母的愛是很廉價的,是當然的。親子之愛應當是雙向的,父母在施愛的同時,也應讓孩子懂得回報。孩子對於愛的逆反心理一旦形成,父母便很可能轉而運用“巴掌教育”,在這裏強權與溺愛是可以並存的。強權與溺愛,雖然各走極端,但卻是殊途同歸,都不利於兒童身心健康成長。調查表明,這樣教育下的孩子,有的認為自己的父母不是好父母;更多的孩子最不喜歡的是家庭。許多孩子不把心裏話告訴父母,父母的用心並未得到好報。這是為什麼呢?父母應該反思了,這是因為你不懂得兒童教育學、兒童心理學。

2.過度保護。

有的父母生怕孩子吃不好、穿不好,對孩子百般侍候,圍著孩子團團轉。父母雙方的長輩也不甘落後,更是捧星星、捧月亮,形成了“四二一”家庭模式。孩子在家飯來張口、衣來伸手,什麼也不用做。孩子想幹什麼,也要由大人陪著。過多、過分的保護,使孩子和社會之間豎起了一道保護牆,孩子在無形中遠離了社會,長大以後就難以適應他所賴以生存的社會。過度保護、包辦代替,使孩子到了該長大的年齡卻總是讓人覺得他長不大,單向的愛使他們的行為能力都退化了。

3.過度幹涉。

好奇是孩子的天性,是驅使兒童去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動力,也是兒童成長的第一步。兒童好動,難免會有一點危險,如果僅僅為了孩子的安全,處處幹涉、限製孩子的活動,不僅禁錮了孩子智力的發展,而且束縛了孩子個性的發展。父母處處擔心孩子出亂子,這是父母懦弱膽怯的表現,它會無聲地傳遞給孩子,為孩子所繼承,所仿效。在這種環境中長大的孩子,膽小、怕事、神經過敏,在當今充滿競爭的社會裏是很難立足的。過度幹涉會培養出一個性格暴烈和軟弱混合為一體的孩子,這種孩子在社會上別人騎在他頭上,也會一聲不吭、忍氣吞聲;可是在家裏卻稱王稱霸,拿父母當出氣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