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掌握愛孩子的“分寸”(2 / 3)

4.過度教育。

不少父母對目前流行甚熱的“早期教育”有誤解。早期教育必須符合兒童的年齡特點,是“教”而不是“塞”,不是“灌”,這樣才不致抹殺兒童的個性差異或阻礙兒童創造性的發展。許多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切,常常自覺或不自覺地給孩子施加壓力,小小年紀又要學外語,又要學打字,學繪畫,還要背誦唐詩,學彈鋼琴、彈吉他等等,還美其名曰“早期教育”,造成許多孩子還未上學就對學校充滿了恐懼。早期開發的應是能力,而不是“硬塞”給的知識。

5.過度進補。

當今,各種滋補藥品如雨後春筍爭相上市,其“服務”對象除老年人外,還禍及兒童。不少家長愛子心切,將滋補品給年幼孩子服用,許多孩子服後食欲增加、生長加速,家長誤以為這是滋補的“神奇功效”,以致長期大量給孩子服用。導致不少小兒服蜂王漿、花粉、雞胚、蠶蛹等補品後產生性早熟,這種情況且有日益增長趨勢。這主要是攝入較多外源性雌激素所致。作為家長,切不可好心辦壞事,花錢替孩子買罪受。所謂“補”,有缺才有補,孩子不缺,補又從何說起?孩子補營養怎一個亂字了得。

6.過度營養。

幼兒厭食,又名“惡食”。引起幼兒厭食的原因很多,凡能夠影響消化係統功能的因素,均可導致厭食,但根本原因還在於不良飲食習慣。嬌慣使得孩子變成了家中的“小太陽”,過分溺愛,偏食、挑食嚴重,飲食缺乏規律性,進食不定時,不能一日三餐正常進食,饑飽無度,愛吃零食。夏季吃冷飲過多,喜食甜食或長期以甜食為主,平時不吃或少吃蔬菜,喜食高蛋白、高脂肪飲食,如巧克力、奶糖、奶油蛋糕。不吃或少吃葷菜,喜食醬菜、榨菜等。這些都造成幼兒消化功能紊亂,也影響了兒童發育所需營養的攝入。

父母要熱愛孩子,沒有愛就沒有教育。但要愛中有嚴,嚴格與熱愛相融合。保護適度,而不失方寸。保護是為了不保護,為了孩子早日自立,培養獨立人格。絕不能溺愛孩子。這是某校學生一件真實的事情:奶奶60大壽,孩子非要先吃一塊生日蛋糕,父親不允,孩子犯橫道:“不讓我先吃,你們也都甭想吃!”一巴掌把生日蛋糕反扣在地。奶奶哭道:“我愛了你12年,你愛我一天也不行嗎?”孩子所為,確屬溺愛所致。12年的“愛”得到的回報卻是“愛我一天也不行”,令人寒心、發人深省。溺愛所造成的道德缺陷,如果發展下去,還會使少年犯罪,這在中外都不乏其人。人民日報曾刊載一篇文章,講的是在押人員呂某的事,呂某14歲便犯下了弑母之罪,在看守所裏仍然無法無天,成了一個小刺頭。看守所民警家訪時發現,他家五代單傳,呂某被視為掌上明珠,即使他罵媽媽,媽媽也會滿臉堆笑地哄他開心。半年前一連幾天,他逃學上網,媽媽到處找他,結果把他羞惱了,向媽媽掄起了菜刀。在看守所裏,因溺愛導致犯罪的人占相當大的比例。前蘇聯工讀學校創始人馬卡連柯警告過人們:“你想害死你的孩子嗎?請給他一劑足夠的幸福,這就可以害死他了。”此言絕非聳人聽聞,是眾多犯罪少年家庭血和淚的教訓總結,值得細細體味。

愛孩子絕不是縱容孩子,放任自流。做父母的必須大膽管教兒女,約束他們不正當的行為。要把管教和愛緊緊地結合在一起,缺一不可。

掌握愛孩子的分寸。

父母愛自己的孩子,這是人之常情。它對孩子的健康成長起著很大的促進作用。那麼,怎樣才算是真正愛孩子呢?也就是說應該如何掌握愛孩子的“分寸”呢?

1.愛孩子要有理智。

愛要在理智的控製之下進行,情感要受到理智的控製,無益的激情和衝動是不可取的。前蘇聯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的《父母必讀》一書中的序言有這樣一段話:“子女固然由於父母方麵的愛的不足而感受痛苦,可是,他們也會由於那種過分洋溢的偉大的感覺而腐化墮落。理智應當成為家庭教育中常備的節製器,否則孩子們就要在父母最好的動機下養成了最壞的特點和行為了。”這段話講得十分深刻。然而,我們有些父母,尤其是相對年輕的父母,在處理與孩子的關係上,往往缺乏應有的“分寸感”。他們對待孩子往往是無原則的,過分地寵愛。有的對孩子姑息遷就,任其發展;有的隻知道想方設法滿足孩子的衣錦食美,卻不懂得給孩子良好的精神食糧和思想營養。這樣,勢必把孩子慣壞、寵壞。這種“愛”是盲目的、有害的,是不可取的,必須用理智加以克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