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愛孩子要嚴格要求孩子。
愛必須體現嚴格要求,嚴格要求孩子並不是不愛孩子,嚴格也是一種愛的體現。所謂“愛之深,責之切”,就是說,嚴格要求正是出於深切的愛。所以,做父母的不應該受盲目的愛所支配,要“嚴”中有“愛”,“愛”中有“嚴”。當然嚴格要求並不意味著對孩子嚴厲、動輒訓斥打罵,而是要做到以合理為前提。同時,態度應該是耐心的,循循善誘的。
嚴格要求,對孩子來說,是很重要的。這是因為,孩子們往往缺乏經驗,是非界限有時不清,而且對自己情感和行為往往也不善於獨立控製。如果家長對他們不嚴格要求,他們往往還不能主動、自覺地學習和按行為道德標準來行動。因而,這就更需要父母對他們的思想和行為有嚴格的要求,使他們養成良好的思想和行為習慣。但是隻有愛不見得教育和培養出優秀的孩子來,而應該把熱愛和嚴格要求結合起來。
綜上所述,父母對子女一定要懷著帶有嚴格要求的熱愛,千萬不要溺愛姑息孩子、過分地遷就孩子與寵愛孩子。一定要有理智,有“分寸感”。隻有這樣,才能把孩子培養成為有良好個性品行的優秀人才。
真理往前跨越一步就會變為謬誤,家庭教育中的越俎代庖,百依百順,嬌寵溺愛,就是步入了誤區。
放縱的愛是要付出代價的。在這方麵,美國人經曆了慘痛的教訓。
二戰結束後,隨著經濟的全麵複蘇,美國社會進入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期,隨之引起了社會各個方麵的大變革。這一時期,美國社會在教育下一代問題上刮起了一陣自由主義之風,人們普遍認為“愛就是一切”。鼓吹“放任自流”,讓孩子們自行其是。美國的父母把壓抑已久的感情和溫暖傾注在下一代身上。誰知,這一代人倒是幸福地成長起來了,他們享有美國曆史上從來沒有過的繁榮和最優越的受教育的機會。然而,20多年後,正是在這一代人中,吸毒、早孕、酗酒、自殺、暴力犯罪等等醜惡現象五花八門,給60年代的美國帶來一場社會大動蕩。從二戰中走過來的老一代人,本來以為戰爭結束了,消除了饑餓,消除了經濟蕭條,好事情會接踵而來,誰知道富裕的生活沒有帶來青年一代的感謝,反而帶來他們對老一代的對抗、傲慢和蔑視!
美國的家長開始重新思考:為什麼出現這種結果?一些學者分析了問題的根源——童年時期的放縱。沒有人要求他們舉止有禮,尊重他人;沒有人要求他們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對別人負責。父母們終於發現,是他們親手把下一代逼上了嬌生慣養、放任自流、愛得讓人窒息的祭壇!他們終於明白了一個道理:愛的管教絕不可缺少,責任和義務也不能沒有,放任孩子就是傷害孩子,也會傷害自己和危害社會。
毫無分寸地溺愛孩子普遍存在於今天的中國家庭中,我們常常會看到這種情況:小學校門口常常簇擁著幾十名家長,僅有幾百米的路程要接送孩子;中年級女孩子自己不會梳頭;上公共汽車,父母替學齡兒童搶占座位;少先隊決定舉行10公裏遠足,眾多家長聞訊輪番給輔導員提意見,堅決要求以車代步。有位家長坦言:“除了吃飯和睡覺我不能代替,其餘的我都替孩子幹了。”似乎這些父母並不希望孩子長大,想永遠陶醉在被依賴的幸福之中。
無分寸、無理智地愛孩子必然會造成孩子的過度依賴和懶惰,本來應該自己做的事情,自己不去動手動腦,而是叫爹叫媽,什麼事情都由家長代勞。從而使兒童本來就具有的依賴心理更加鞏固和強化,而教育所期盼的獨立性卻遲遲不能到來,犯了教育之大忌。這樣做的結果使孩子在家裏處於特殊的地位,唯我獨尊,心中隻有自己,很少想到別人,吃的穿的數他水平高、花費多,超前消費,自私心理強化,而且還說不得,碰不得。稍不順心便大哭大鬧,撒嬌犯橫。過度的保護自然會剝奪孩子的多種鍛煉機會。他們沒有克服困難和挫折的實踐,缺乏生活能力的磨煉,時時事事都有全方位依賴的“拐棍”,好像生活中隻有甜蜜,而沒有苦澀,這造成孩子能力低下,性格懦弱。種種的不良後果都不是我們希望看到的,所以,父母家長朋友們必須積極行動起來,用理智去克製自己超越限度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