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多給孩子“逆向關懷”(1 / 2)

近年來,教育界流行一句“逆向關懷”,提倡家長朋友們在進行家庭教育時用“逆向關懷”教育法。其實,“逆向關懷”一詞最初來源於動物保護。

澳大利亞的國家動物園裏生活著一群鹿,由於不必為覓食而發愁也不必為逃避敵害而窮於奔跑,因而很快就繁殖起來。然而在一度興旺之後,病弱殘疾者與日俱增,最後竟出現瀕臨絕種的危機。當地政府曾不惜斥巨資予以挽救,可惜一概無效。後來一位聰明的管理人員建議,把幾隻凶殘的惡狼引進鹿苑,許多病、弱的鹿被捕殺了。幾年後,鹿的數量不但沒有減少,反而大大增加了。狼捕食了病弱者,又迫使鹿群為逃避狼害而重新拚命奔跑,從而使得留下來的鹿群體質日益健壯。後來,人們把這種奇特的動物“保護”方式稱為“逆向關懷”。

這種“逆向關懷”方式引起了教育專家的興趣,他們研究分析認為,“逆向關懷”不僅適用於動物保護,也適合於家庭教育。我們的孩子過著越來越優越的生活,社會和家長為他們提供越來越優越的條件。長此以往,孩子豈不是坐失適應能力、生存能力?現在的孩子大多沒有逆境可處,要想讓他們成才,就要讓孩子學會麵對挫折,經曆磨難,認識世界的複雜,人生的艱辛。在挫折中磨煉自己,最終養成完美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養成克服困難,戰勝挫折的堅強毅力。這也就是我們說的要對孩子進行適當的挫折教育。

挫折,就是俗話說的“碰釘子”,也是專指有目的的活動受到阻礙時而產生的消極情緒反應。《心理學大詞典》對“挫折”是這樣解釋的:挫折是在個體從事有目的的活動過程中,遇到障礙或幹擾,致使個人動機不能實現、需要不能滿足的情緒狀態。挫折是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世上的事情往往是這樣:成果未成,先嚐苦果;壯誌未酬,先遭失敗。遭遇挫折是人生必經的坎兒。當挫折來臨時,我們沒有選擇,隻能接受不可避免的事實,並做出自我調整。

“逆向關懷”式的挫折教育最先被世界上其他國家所用。富甲天下的日本人深感年青一代的創業精神遠不及老一輩,便想方設法對孩子進行“吃苦教育”。為了不忘過去最苦的日子,日本一所學校給孩子做了“憶苦飯”,結果孩子麵對大人當年吃過的糠菜號啕大哭,拒食三天,可校方仍毫不動搖。第四天,孩子終於咽下這頓憶苦飯。在日本的許多孤島或森林裏,常常可以看到小學生的身影,他們在沒有老師帶領的情況下,麵對既無糧又無水的可怕境地,安營紮寨,尋覓野菜野果,撿拾柴草,尋找水源,自己“營救”自己。這些孩子都是家長主動送去的。像這樣的“吃苦”教育,在日本是孩子們的必修課。日本每年都要定期舉辦“田間學校”,“孤島學校”、“森林學校”等,組織學生到田間、森林或海島去“自學”,讓孩子經風雨,見世麵,培養吃苦耐勞的精神和克服困難的毅力;讓孩子在自然界的競爭中求得生存和發展。

美國洛克菲勒集團創始人老約翰為孩子提供挫折教育的例子,也可供我們借鑒。老約翰隻有一個兒子。有一次,老約翰張開雙臂,叫兒子跨越椅子跳到自己的懷裏來,小約翰聽到父親的呼喚,高興地衝過去,但老約翰迅速地把雙臂移開,小約翰重重地摔在地上。對著發怔的兒子,老約翰意味深長地告誡他:在生活的道路上,什麼事情都會發生。

愛子之心,人皆有之,希望孩子成才,將來在社會有所作為,也是人之常情。但要愛得深沉,愛得高遠。我們的家長不要“心太軟”,要硬起心腸,收藏起一半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