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多給孩子“逆向關懷”(2 / 2)

我們提倡家長用挫折教育的方法來鍛煉孩子,同時,提醒家長在創設和利用困難情境的過程中,必須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要掌握挫折和困難的量和度。

為孩子設置的情境必須有一定的難度,能引起孩子的挫折感,但又不能太難,應是孩子通過努力可以克服的。同時,孩子一次麵臨的難題也不能太多。適度和適量的挫折能使孩子自我調整心態,正確地選擇外部行為,克服困難,追求下一個目標;過度的挫折會損傷孩子的自信心和積極性,使孩子產生嚴重的挫折感、恐懼感,最後喪失興趣和信心。

2.對陷入挫折情境中的孩子要及時進行疏導。

如幫助孩子分析遭受挫折的主、客觀原因,找出失敗的症結所在等。在必要時可幫助孩子一步步地實現目標,讓孩子體會隻有戰勝了困難才能前進一步,而進步的全過程就是不斷戰勝困難的過程。在平時則要善於觀察孩子的活動,把握其發展趨勢,如果孩子在克服困難時幾經嚐試均告失敗,就應及時給予具體幫助。

3.要多為孩子創設與同伴交往的機會。

與同伴交往可以使孩子發現與自己不同的觀點,從而更好地認識他人和自己,克服自我中心。在同伴群體中,孩子往往會經曆一些挫折,如觀點不一致,屈從於被領導的地位等。這樣他必然要在不斷的磨煉中學會如何友好相處,如何合作,從而更好地在同伴中保持自己的地位。而這種磨煉有助於提高孩子的耐挫力。另一方麵,同伴之間的相互交流和指導,也能夠幫助孩子更好地克服困難、解決問題。

4.要在適當的時候鼓勵孩子遇難而上。

在孩子遇到困難而退縮時要鼓勵孩子,讓他認識到人的一生會遇到很多挫折,關鍵在於我們如何正確地認識和對待它。隻有鼓起勇氣努力向前,才能最終克服困難,戰勝挫折。另外,在孩子做出很大努力取得一定成績時,要及時肯定,讓孩子看到自己的能力,從而更有信心地去麵對新的困難。

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既然遭遇挫折是人生必經的坎兒,那麼我們就必須教孩子學會接受挫折。與其一輩子替孩子遮風擋雨,不如讓孩子自己去麵對人生中的風雨,開創自己的人生之路。著名的心理學家馬斯洛說:“挫折對於孩子來說未必是件壞事,關鍵在於他對待挫折的態度。”因此,明智的父母應該從小就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讓孩子從小就“吃點苦”。

當然,挫折教育並不僅僅是讓孩子吃點苦,挫折教育的目的是讓孩子在體驗中學會麵對困難並戰勝挫折,建立自信、樂觀的品質,培養起一種耐挫折能力。挫折教育不僅包括吃苦教育、生存教育、社會教育、心理教育,也包括獨立、信心、情緒及意誌等方麵素質的培養。隻有認識到挫折教育的價值,並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培養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孩子才會在遇到挫折時表現出堅強、勇敢、自信的精神,用自己的力量和智慧去克服人生中一個又一個困難和挫折,一步步走向成熟,走向成功。同時,隻有經曆挫折,孩子才會更加珍惜來自家庭和社會的關愛,才能學會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