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要教育好孩子,就要不斷提高教育技巧。要提高教育技巧,就需要家長付出個人的努力,不斷地進修自己。”
上個世紀初期,大教育家蔡元培就講過提高父母教育素質的必要性。他說:“譬如諸位有一塊美玉,要琢成佩件,必要請教玉工;又如有幾兩黃金,要煉成首飾,必要請教金工,斷不是人人自作的。現在要把自家的子女造就成適當的人物,難道比琢玉煉金容易,人人可以自任的麼?”蔡先生的論述說明,教育是一門科學,有其獨特的規律和特點,必須努力學習和不斷實踐,才有希望把孩子教育好。
家庭教育是一門科學,現代的教育觀念,科學的教育方法,健康的心理,良好的生活方式,平等和諧的親子關係,這五個元素構成了現代父母的教育素質,也就是父母上崗考核的主要內容。
現代的教育觀念是父母教育素質的核心,對家庭教育的目標、方向以及父母的教育行為起著製約和指導作用,也是影響家庭教育質量的決定因素。教育觀念至少包含兒童觀、親子觀、人才觀、教子觀等四個方麵。兒童觀,即父母對兒童的本身及其發展的認識,如孩子是人,是走向成熟的人,是終將獨立的人等等;親子觀,即父母對子女與自己關係的基本看法,如兩代人相互學習共同成長等;人才觀,即父母對人才價值的理解,如選擇最適合自己的路是成功之路等等;教子觀,即父母對自身、對子女發展的影響力和本身能力的認識,如把人格的教育視為家庭教育的核心等等。
科學的教育方法是教育觀念和教育行為的綜合體現,並直接關係到孩子在家庭中所受教育的效果。
健康的心理是指父母心理健康才會給孩子以積極的影響。不論在什麼情況下,父母在以身示範的前提下,引導孩子力求做到認識自己、接納自己、控製自己,而這正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準。這就要求父母有自知之明,自知,才能自信自強,不因成功得意忘形,也不因失敗驚慌失措,始終保持樂觀向上的穩定情緒,這將使孩子終身受益無窮。
良好的生活方式是保證孩子健康成長的基石。人是環境的產物,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切都是從童年開始的。教育就是培養習慣,良好的生活方式才能養成良好的習慣,而忘不掉的習慣才是真正的素質。在養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方麵,父母的榜樣作用尤為重要。
平等和諧的親子關係是家庭教育成功的必備條件。沒有平等,培養不出現代兒童;沒有民主,建設不成和諧家庭。因此,父母不僅應尊重兒童的權利,還要善於發現孩子的獨特個性,真誠地學習孩子身上的優點,使教育過程充滿理智之愛。
家庭教育更是一門藝術。父母並非與生俱來就能掌握教育孩子這門藝術,而必須通過學習。首先是“閱讀”孩子,讀懂孩子這本“書”。孩子這本“書”,是一本在變化的書,一天一頁,一年一章,天天都有新變化,年年都有新發展,從童年到少年,從少年到青年……做父母的也許今天讀懂了,但明天未必一定讀懂。因此,稱職的父母應該一輩子讀孩子這本書,一輩子學習,才能與孩子共同成長、一起發展。所以家庭教育的本質是家庭學習。
父母是孩子的長輩,父母與子女存在著監護與被監護的關係。從傳統觀念上看,父母是教育者,子女是受教育者。但這種關係不是絕對的,不是固定不變的。因為父母與子女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誰是教育者,誰是受教育者,是在不斷變化著的。有的時候,父母是教育者,但有的時候,子女是教育者,父母則是受教育者。特別是在知識爆炸、高科技迅速發展的今天,我們更應提倡父母向孩子學習,父母不應以“當然教育者”自居。
當今的學校教育、家庭教育身處全新的社會環境,孩子的成長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問題,比如厭倦學習,情緒低落,經常與父母發生衝突,甚至出現自閉、躁動、反抗、冷漠等心理疾病。應該說,今天的孩子較之他們的父輩和祖輩,他們的生活及各方麵的環境已大有改善,但是他們的問題反而更突出了。作為父母,麵對這樣的環境,應當如何應對與作為呢?
父母教育孩子需要一種教育素質,而這並非天生就有,也不是靠過去的經驗就能獲得的,必須在學習與實踐中逐步形成。在21世紀,這種學習與實踐尤為必要和迫切,因為教育與教育對象都發生了曆史性的巨變。所以,想要做好父母,必須努力學習,才能做合格的父母,才有資格去教育下一代。
教育孩子令大多數中國的父母感到頭疼,一方麵,家長不知道該怎樣去教育孩子,另一方麵,他們管教了,可孩子還是不聽。這兩個問題的根源其實都在家長,是家長的教育方式出了問題。
孩子迷戀看電視、上網這似乎已經成了現代中國家庭中孩子們的通病。有一個父親,因為痛恨孩子看電視上癮,每天把電視天線裝到包裏去上班;還有的父母幹脆強令孩子關電視。專家認為這都不是什麼高明的辦法。一位美國的兒童專家說,對於這種情況,父母要做的不是強迫孩子關電視,而是和孩子一起看電視。父母要了解孩子在看什麼,為什麼看,然後才能分析引導他怎樣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