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父母的言傳與身教(2 / 3)

父親非常愛母親,這對我的影響非常大。在我四五歲時,就懂得幫母親做一些家務活。晚上睡覺前,我會和母親聊天。我可以從母親對我的態度上,從她的眼神和動作中體會出她當天的心情是快樂或是憂傷,從而來辨別怎樣體貼母親。剛開始我也做不到這一點,後來在父親的教育下,我懂得了怎樣去體貼別人。

有一次,叔叔一家要去波尼那河做一次沿河旅行,他們也請我參加。那一天,父親要去參加一個會議,當我們要出發時,母親的胃病卻犯了。為了讓我們能安心出門,母親盡力裝著沒事的樣子,但父親卻看出了母親的不對勁。當時我隻顧著自己高興,根本沒注意到母親的異樣。父親叫我留下來照料母親,但我好不容易才得到這樣一個機會,當然不想放棄。父親生氣地說:“你不能把生病的媽媽一個人丟在家裏,你必須在家裏陪媽媽。”我聽了大哭,叫道:“明明是你不讓我去,生病的人怎麼能笑得出來,剛才媽媽不是笑著叫我好好去玩嗎?”父親質問道:“你難道真的看不出媽媽病得有多嚴重?她裝出快樂健康的樣子,就是害怕你會擔心她,不能安心地出去玩。你真的忍心把這樣愛你的媽媽一個人丟在家裏嗎?”我終於恍然大悟,怪不得媽媽從早上起來就臉色蒼白,不吃飯,她還說自己沒有什麼胃口,這一切都是因為她生病了呀!我難過地說:“爸爸,你說的沒錯,媽媽確實病了。可是,我真的沒有看出來。”

父親說:“卡爾,你不能隻在口頭上說愛媽媽,而是要在實際行動中表現出來。你要像媽媽愛你一樣去愛她,從媽媽的眼神、說話的語氣和一些行動中去感受媽媽的需要,去愛她、幫助她。”

父親的話讓我想到,我生病時,媽媽整日整夜地照顧我;我有什麼不高興,我不說,媽媽也會知道。但媽媽病了,我卻不知道,我真是太自私了。我覺得很慚愧,跟父親道歉。

父親說:“懂得改過就是好孩子,現在你打算怎麼做呢?”

“我不去旅行了。我在家陪媽媽、照顧她,陪她去看醫生、吃藥、打針,陪她說話解悶,等您回來時,媽媽的病一定全好了。”我回答道。

“那我就把媽媽交給你了。”父親說道。

就這樣,通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父親把愛的意義一點一滴地注入我的心中。

愛是人與人之間一種美好的負擔。它意味著要用心去感受到別人的哪怕最細微的精神需要,而這種要用心去感受的能力,是不能言傳的,隻有通過父母的行動去教育孩子,這才是愛的教育的真正意義。要引導孩子主動為他人做事,了解他人的需要。讓他們去了解自己的父母和周圍的鄰居,尤其是周圍的老人,主動打招呼,主動幹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著名外交家李肇星的夫人秦小梅女士非常注重對兒子的教育。他們的孩子禾禾在五六歲時,就已經能聽得懂很多事情了。一次李肇星夫婦的一位朋友遭遇了大的挫折,她給李肇星家打電話時在電話那邊哭了,夫妻倆趕忙安慰朋友,大致是說“別哭了,擦擦眼淚,問題總可以解決的”之類的話。沒想到,這個場景竟讓兒子禾禾銘記在心了。大多數孩子剛上幼兒園的時候,都是又哭又鬧想回家。有一回,李肇星的夫人去接孩子時,兒子禾禾的老師跟她說,每次有小朋友鬧的時候,禾禾就會走上去勸人家:“不要哭了,馬上就到星期六了,馬上就可以回家見爸爸媽媽了。”他一邊勸,一邊還給小朋友擦眼淚。老師說禾禾是個特別善解人意、心地善良的孩子。那時,夫妻倆就很為兒子驕傲。

還有一次,為答謝一個朋友,李肇星的夫人和她交談時多次提到了“感謝”。當時才四歲的兒子像是聽懂了媽媽的話,第二天,媽媽給他順手遞了一下書包,兒子竟然對媽媽說了聲:“謝謝媽媽!”從那天開始,李肇星夫妻倆更加意識到家長的言行對孩子有多麼大的影響力。

孩子的接納能力、學習新知識的能力像海綿蘸水一樣,吸收能力特別強,父母的“身教”,一點一滴都可能滲透到孩子的腦海裏去。所以,家長莫低估“身教”的力量。

電視上曾播出過這樣一則公益廣告:一個賢惠的兒媳,給婆婆張羅著洗腳。這一切被幼小的兒子看在眼裏,他也效仿電視裏那位媽媽的樣子,為自己的媽媽打來了洗腳水。當“媽媽洗腳”的稚嫩之聲傳入我們的耳膜時,我們無不為這傳神的一幕所打動——還有比這更生動的家庭教育嗎?

父母在家庭中要起表率作用,要求孩子做到的首先自己要做到,尤其是不能在孩子麵前撒謊,要時刻給孩子做好的榜樣。

言傳不如身教。一位年輕的母親講述了這樣的一個故事:有一天,我身體不舒服,便對女兒說我很累,要回去休息。可是路上看到有兩個老人正非常吃力地抬縫紉機,我忍不住上去幫忙。回家後,腰都直不起來了,隻好讓女兒幫忙揉揉。我從來沒有對女兒說過要怎樣對待年紀大的人,但女兒總是很有禮貌的對待老人,主動幫老人拿點東西。那天,9歲的女兒居然會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很吃驚,我從來沒有刻意教給她這句話,但同時也感到很興奮,這也許是自己潛移默化的結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