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為他人著想的孩子,都會有一顆善良的心,一顆會同情別人的心。華盛頓大學的斯托特蘭德博士通過研究發現,鼓勵孩子去想象別人的感受或是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是有效培養孩子愛心的方法。
家長可以從三個方麵嚐試。
1.教孩子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
小佳佳總是弄不明白自己忘記告訴媽媽她在哪兒,媽媽會多麼著急。直到有一天,媽媽跟她說:“假設你是我,為我設身處地想一下,我不知道你在哪裏,天黑了,我會說什麼?會有怎樣的感覺呢?”
小佳佳想了想,真的從媽媽的角度對這種尷尬的局麵想想,會說什麼和有怎樣的感覺。於是,她馬上跟媽媽道歉,並保證以後再晚回家,一定給媽媽打電話。她以前沒有這樣做,是因為從未考慮到媽媽的感受。你也可以用這個方法來讓你的孩子為你設身處地,從你的角度想象一下身臨其境會是怎麼回事。
2.讓孩子想象一下別人的感覺。
幫助孩子識別別人的感情就是要求她能夠想象別人對某個特定情況的感情。給做事不客氣的孩子立規矩的關鍵是幫助他明白他的行為對別人有什麼影響,幫助孩子移入他的受害人的感情。假如孩子收到長輩寄來的生日禮物,而回複了一張感謝的卡片時,你可以引導孩子,讓他想一下,當長輩收到這封小小的感謝卡片時會是怎樣的感覺,讓他假扮一下長輩,讓他讀讀卡片上的話,讓他也來感覺一下。這會幫助孩子更好地把握住別人的需要與感情。
3.轉換角色為對方感覺。
當兄弟姐妹之間、孩子與朋友之間甚至你與孩子之間發生衝突時,要求相關的人停下來想一下,如果轉換角色的話,對方會有怎樣的感受?然後要求每個人假設是對方來談談這個問題,這可以用於任何情況之下來幫助孩子理解相關人士的觀點。
兒童教育專家認為,模仿是兒童學習的一大特點,因此,家長一定要努力成為孩子模仿的榜樣。特別要在以下方麵為孩子做好示範:
尊老愛幼、與人為善、禮貌待人,努力成為孩子與人交往的榜樣;
遵紀守法、克己奉公、努力工作,努力成為孩子處理私與公關係的榜樣;
努力學習、積極進取,努力成為孩子刻苦學習的榜樣;
規律生活、積極鍛煉,努力成為孩子良好生活習慣的榜樣;
追求健康文明的精神生活,努力成為孩子陶冶情操的榜樣;
積極樂觀、頑強拚搏,努力成為孩子與困難作鬥爭的榜樣;
積極關心和支持學校的工作,努力成為孩子尊師重教的榜樣。
父母應言傳身教,規避不良行為。
父母家長的言傳與身教對孩子的影響是終生的,正確的言傳與身教當然會給孩子帶來財富,但不當的言傳與身教卻會害了孩子的一生。為了防止家長犯錯誤,在此,我們列出父母家長的十大“惡行”,希望能引起父母家長朋友們的警惕,規避這些不良行為:
1.空洞說教。
多數孩子聽到你那些老調重彈、空洞無物的說教,根本無動於衷。孩子明知自己犯了錯,但寧可自己領會犯錯的滋味,而不要旁人頻頻指出。
2.遷怒。
當孩子令父母失望,或父母在生活中、工作上或其他什麼地方遇到困難、受到壓力時,孩子隨便一些不盡如人意的表現,都會惹得父母發火。父母遷怒於孩子,在氣頭上說的一些話,會嚴重傷害孩子的自尊心。這種傷害,甚至可能會刻畫在孩子的心靈深處,終其一生。
3.羞辱和嘲笑。
“你的表現像三歲小孩”之類,拿孩子的自尊開玩笑,冷嘲熱諷,其後果,隻能是徒然讓孩子對父母、對自己產生懷疑而已。
4.體罰。
痛打、重擊、打耳光、猛捶及其他各種肢體攻擊,既沒有任何教育效果,還引起孩子氣憤,心理上產生怨恨和敵意。
5.嘮叨。
父母通常是由於想不出別的辦法,或運用不了更有效的方法而為之,其結果往往以吼叫和動粗收場。
6.圈套。
孩子犯了錯誤,家長明知故問,等孩子為脫困而撒謊後,當麵戳穿,嚴加指責,施以懲罰。這必然造成嚴重的溝通問題,使親子關係進一步惡化。
7.加重罪惡感。
有些父母喜歡用“我為你做牛做馬,可你……”之類怨言,令孩子感到不安,甚至產生罪惡感。有罪惡感不見得是壞事,但過度施加罪惡感,令孩子過分不安、緊張、自責,可能產生自卑、依賴等心理問題,無法建立開闊獨立的人格。
8.恐嚇。
這跟體罰息息相關。施暴父母常常抱怨孩子撒謊和鬼鬼祟祟等表現,實際上這些表現,恰恰是其心不甘情不願又必須順從時的自然反應。
9.吼叫。
一般情況下,父母一吼,孩子會顯得緊張、不安;但如果他們知道,這是父母無計可施時的辦法,便會懶得再理會你。
10.令出即行。
這與吼叫常常相輔相成,但肯就範的孩子不多。當一個人被使喚得團團轉或唯命是從時,他往往喪失了自尊自重的能力。成年人痛恨別人對他頤指氣使,孩子當然也一樣。
以上“惡行”,在我們周圍也屢見不鮮,值得各位家長朋友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