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家長需要和孩子共同成長(1 / 2)

在這個飛速發展的信息化時代,孩子接受了太多的新信息、新觀念。在今天,想做好父母就要全麵提高個人素質。要提高個人素質,就是要加強學習,包括向孩子學習。兩代人共同學習,共同成長。

有許多家長認為自己教育不好孩子可能與自己的知識學曆或者家庭背景有關係。這種說法不完全,父母家長的學曆知識與家庭教育有關,但關聯並不大。在研究中專家發現,教育孩子成功與否,與學曆、財富完全不是成正比的,也就是說,家庭富足、知識淵博的人培養的孩子也可能是失敗的,而貧寒家庭學曆低的父母也可以在教育孩子上取得成功。這是為什麼呢?

原因不在於家長本身的學曆如何,也不在於孩子的家境如何,而在於家長們是否能跟上時代的需要,是否不斷地學習,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

專家提出,學習型家庭是健康的家庭形態和理想的家庭教育模式,創建學習型家庭的關鍵是父母首先帶頭學習,成為家庭學習的主體。父母應確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具有自主的學習動機,向書本學習,向社會學習,向大自然學習,向現代科技學習,與孩子共同學習,不斷提高家庭生活的文化含量,開拓與孩子溝通的渠道。可以這麼說:家庭教育是一個教育過程,更是一個學習過程。

家庭教育的雙向指導,體現在父母和子女都應設身處地地站在對方的角度來思考問題。家庭中的兩代人思想觀念不完全一樣,生活情趣有所不同,審美眼光頗難調諧,這是很正常的。我們提倡相互寬容、相互吸納、相互學習、相互補充、相互溝通,從而共同提高。“互補”不是誰整合誰,誰服從誰,誰消滅誰,而是共同成長,誰對就向誰學習。吸收對方有益的東西來充實自己,對雙方都有好處。

父母把一切都讓給子女,犧牲了自己的一切;把精力都撲在孩子身上,甚至喪失了自我,這對於新時代的父母不能不說是一件危險的事情。因為學習是一輩子的事,不學習的父母是要被時代淘汰的,也是會被孩子看不起的。同時,進入新世紀後,孩子的心理和成長環境都發生了巨大變化,更要求為人父母者努力學習,更新觀念,向孩子學習,用新的方式和方法與孩子進行溝通,對孩子進行教育。

家庭財富的多少和父母原本學曆的高低並不能說明家教的質量問題,財富多、學曆高也不說明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麵占有優勢。生活中就有這樣的例子,透過這些例子,可以讓我們對這一問題有更深的感悟。在北京和南京各有一對教授夫婦,被自己的兒子親手殺死了;而在烏魯木齊卻有一個貧寒的家庭同時收到三個子女被錄取讀博士的通知書——據說這個家庭中母親是文盲,父親也隻有小學文化程度。這不禁讓人發問:難道教授不會教育孩子,貧寒家庭的教育反而獲得了成功?

一位平凡的父親,沒有學曆,也沒有財富,卻養育出了三個博士兒女。這位父親是一位普通的運輸工人,他的名字叫陳有政。陳有政是新疆烏魯木齊人,他和妻子由於吃過沒有文化的虧,發誓再苦再累也要讓孩子學好文化。孩子們陸續上學後,陳有政就集中精力輔導老大,然後由老大帶老二,老二教老三。但他所掌握的課本知識很快就無法再輔導孩子了,他開始嚐試在人格上影響孩子。他常這樣給孩子鼓勁兒:“在上坡時,車不能熄火,再困難也得咬著牙往前開。學習也是這個道理。當困難被克服以後,你會感到無比快樂,這種快樂不是金錢所能買到的。金錢用完就沒有了,但快樂發自內心,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樂觀是一個人身上的動力。”陳有政在孩子人生的最初階段就讓他們養成樂觀的品性。

陳有政對孩子專業學習上的幫助並不大,因為他沒有什麼學曆,但他用自己吃苦耐勞、樂觀向上的精神給子女們樹立了一座人格的豐碑。老二陳新華上小學時,學習成績並不好,而且總覺得自己笨。父母什麼話都沒說,隻是帶她去看了一部烏龜和兔子賽跑的動畫片,讓她明白,成功隻屬於不輕言放棄的人。從此,孩子變得自信起來,學習成績也提高了。後來,三個孩子相繼考上了碩士研究生。三個孩子悄悄約定,不僅讀研期間不要父母一分錢,而且研究生畢業後,三人又都考上了博士。最終他們成功了!

這說明,教育孩子的知識和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也不是想想過去父母怎麼教育我們,我們就可以教育好孩子的,這是需要學習的,需要不斷挖掘自己的潛力,去激發孩子,讓孩子充滿動力。

有許多家長老是擔心孩子的成績,每次孩子考試完都會審問一番,心情也會隨著孩子的成績忽好忽壞,這其實完全沒有必要。專家告誡各位家長眼光要放長遠,應該拉長一點“焦距”,把孩子的成長發展當成是一生的事,而不要以一時一事的成敗看孩子的未來。

沒有誰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長大後能事業有成,獲得社會的認可,取得巨大的成就,這種“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家庭觀念在中國幾乎根深蒂固。每位父母都對自己的孩子充滿了美好的期望,於是這些美好的期望就變成了一個個的培養目標,被我們的父母安排在教子計劃中。可是,當我們用科學的眼光和成功的法則加以衡量時,才發現這些教子計劃並不科學,實際應用時也並不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