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做一個懂得感恩的父母(1 / 2)

“感恩”最初源自基督教教義,是一個宗教味道比較濃烈的概念。其本義是要信徒感謝耶穌所做的犧牲,感謝主的慈愛與寬容,感謝兄弟姐妹的幫助與支持。宗教層麵上的感恩,可以讓人獲得極大的寬容和仁愛。因此,不難理解,感恩必然能夠促使人們擴充心靈空間的內存,讓人們逐漸增加仁愛、寬容起來,並減少人與人之間的摩擦,融化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一顆感恩的心,就是一個和平的種子,感恩是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因子。

英國作家薩克雷說:“生活就是一麵鏡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感恩不純粹是一種心理安慰,也不是對現實的逃避,更不是阿Q的精神勝利法。感恩,是一種歌唱生活的方式,它來自對生活的愛與希望。

現在很多孩子根本感覺不到自己的幸福,倒是稍不如意,就怨天怨地,怨父母怨別人。在他們的眼中,別人為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必需的,他們坐享其成都是應當的,甚至還是對家長的一種恩賜,不然家長賺錢幹嗎?經常在報紙上看到,某某孩子與父母吵架,轉身就跳樓;一些孩子稍不如意就離家出走,這都說明父母與子女之間的親情不夠牢固。一個不懂得體驚人,不知道關心別人的孩子,今後怎麼與人交往,怎麼能融入社會?

隨著社會的發展,在人們的物質需要逐漸得到滿足的同時,人的精神世界卻在逐步的退化。人們的心中不再擁有感謝、關懷和嗬護。如何才能善待生活,學會感恩呢?在水中放進一塊小小的明礬,就能沉澱所有的渣滓;如果在我們的心中培植一種感恩的思想,則可以沉澱許多的浮躁、不安,消融許多的不滿與不幸。

感恩會使人們的生活變得更加美好。當一個人懂得感恩時,便會將它化作行動,實踐於生活中。一個人會因感恩而感到快樂,一個不懂感恩的人,將不會了解什麼是真正的快樂及滿足。感恩是一種處世哲學,是生活中的大智慧。人生在世,不可能一帆風順,種種失敗、無奈都需要我們勇敢地麵對、豁達地處理。這時,是一味地埋怨生活,從此變得消沉、萎靡不振?還是對生活滿懷感恩,跌倒了再爬起來?無疑,我們會選擇後者。

齊美爾在《忠誠與感激》中提到,“感恩的獨特之處,不在於回報而在於意識到無法回報。”“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既然恩情無法回報,就以施恩的形式將恩情傳遞給其他的人,形成一個“感恩之鏈”。有了這個“感恩之鏈”,我們的社會將成為一個互愛、互助、文明、友善的大圓圈。我們的生活也將更加美好。

對於每一位父母家長來講,我們最需要做的是將感恩從我們身上延續到我們的孩子身上,如何去實施呢?不妨按下麵的做法去實施:

1.將態度變為實際的行動。

每位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個懂得感恩的孩子,在平時的家庭教育中都會勸導孩子去做一些感恩的事情。如何去做呢?如何將態度和希望變成現實呢?這需要實際的行動。一個小舉動,像是一個微笑,一件小禮物,像是一封賀卡永遠是受歡迎的。當一個孩子在家幫忙把碗盤放好,就是以行動表達了他對家庭與食物的感恩。當一個學生幫助老師提錄音機,就是以行動表達了他對學校與老師的感恩。家長可以鼓勵孩子在節假日,親手做些小禮物送給親人朋友,以表感謝之心。這也是教孩子感恩的一個實際做法。

遼寧一個中學在進行感恩教育時,要求學生每天都做一個作業,作業的內容是“今天有無給別人添麻煩?今天是否有進步表現?今天你最感激誰?”給學生布置感恩作業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學會反思,善於發現別人的優點,加強自律,學會對幫助過自己的人心存感激,培育學生的健康心態,進而塑造學生的健全人格。父母可以模仿此法。感恩的方式並不局限,可以有很多種。例如湖北一個學校給學生布置了一個特殊的作業——每天晚上回到家給父母洗腳。這些都是將態度化作實際行動,教育孩子從愛父母做起學會感恩。中國早有名訓“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從小做起,從小事做起,從形式到感悟,孩子們自然會學會感恩。連自己的父母都不愛,將來又怎麼可能去愛事業、愛國家、愛別人?在實踐感恩的過程中,父母家長切記不可過度溺愛,將孩子實踐愛長輩的所有萌芽扼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