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用不一致的規矩管教孩子。
有些父母憑自己的喜怒隨意設立規矩,同樣的行為有時遭罰,有時由他去。這樣會使孩子感到迷惑。孩子需要你用一套一致、可信、可靠的規矩來教育他。同一家庭中如果不同的成人對培養下一代所持的態度不同,就會使孩子不能形成統一的標準,從而失去方向性,增加隨機性。例如:孩子的母親主張孩子繼續上學,而父親卻堅持孩子輟學經商,為此經常吵鬧不休,使孩子無所適從,情緒不穩定,從而導致學習成績下降或積鬱成疾。
不要給孩子製定一些不適合他年齡的規矩。
年輕父母中,大多數想讓自己的孩子從小接受鍛煉,為的是讓孩子能有個健壯的身體。但兒童保健專家指出,過早地讓孩子從事某些健體運動不僅不利於孩子身體的鍛煉,反而容易造成傷害。假如你希望一個兩歲的孩子同五歲的孩子一樣循規蹈矩,隻會使他自覺無能。因為你期望於他的,是他的年齡不可能達到的行為水平。這對他的自我觀念有極壞的影響。
不要賄賂收買孩子。
現在,許多家長喜歡用賄賂收買的方式討得孩子的歡心和自己的安心。有些父母許諾孩子,如果讀書成績好,就給買什麼東西,以此將刺激作為動力,這不是個好辦法。這樣的賄賂會引發孩子做事的動力由內轉向外。他不是為學習建立起來的良好自我觀念而學習,而是為了物質獎勵。這樣不利於孩子樹立良好的學習目的性。
我們常常會聽到這樣的話:“別再把浴缸裏的水往地板上潑,晚餐後我就讓你吃一個冰淇淋。”問題是,如果父母不給他東西,他就不會停止錯誤行為。一個用來製止他錯誤行為的獎勵無異於賄賂,更表明你的規矩本身沒有內在價值。隻能在孩子幹完事之後再予獎勵,以表彰其好行為。當你發現孩子在做好事,不要把冰淇淋當成是賄賂而是當成一種讚賞的表示。
不要逼孩子答應“下次不敢了”。
許諾和恐嚇是一對難兄難弟,對孩子不會起積極的作用。假使碰上敏感的孩子,逼他許諾反而會使他再度犯錯而感到難過。即使孩子不太敏感,也會使孩子口是心非。家長總是習慣於用簡單粗暴的辦法,以“都是為了你好”的名義來代替孩子做出決定。而這種行為就是一刀砍去了孩子腦子裏的民主意識,而讓他覺得強權就能戰勝一切。
孩子犯了錯誤,媽媽氣極地說:“好,現在你要答應我,你再也不敢這樣了。”可不一會兒,老毛病又犯了,媽媽覺得自己受了騙,大怒地罵道:“你答應媽媽,怎麼又不乖啦?”媽媽該知道,要小孩許諾是沒有意義的。
不要過度保護監督孩子。
許多家長對孩子照料自己的能力不很自信,往往采取包辦的做法代孩子做孩子本該做的一切事情。我們應該把“隻要孩子自己能做,決不包辦代替”當做座右銘。這樣才能逐步培養孩子自己照料自己的能力。過度保護監督孩子會挫傷孩子的自我觀念,削弱培養孩子的自主能力。因為當父母過分監督孩子的行為時,其實也是在告訴孩子:“你不能照料自己。”這種做法肯定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第七章 自私、冷漠與仇恨是感恩的大敵
有位哲學家說過,世界上最大的悲劇或不幸,就是一個人大言不慚地說沒有人給我任何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