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私,這是許多獨生子女比較普遍的問題。出現這個問題,固然同獨生子女沒有兄弟姐妹相伴有關,但更重要的是家長的教養方式和教育態度不當造成的。這主要表現於對孩子的關心過度、照顧過度、寵愛過度、遷就過度。這樣,使孩子自覺不自覺地加重了自我意識,形成了自我中心的心理定勢,隻顧自己,不考慮他人,逐步養成了自私自利的習慣。
現代的獨生子女家庭,比例大多是4∶2∶1,父母、祖父母及外祖父母的嗬護使他們的自我意識觀念增強,吃要吃好的,穿要穿好的,玩耍玩高檔的玩具,家中一切必須以他的情緒變化和要求為中心,如果達不到要求,動則耍脾氣。家長一見家中的“小皇帝”抖脾氣了,不管要求合理不合理,一切順著孩子,這就是滋長兒童自私觀念的溫床。
一位初中老師講了這樣一件事:她班上有個男生美術製圖技術很高,可他卻一直守口如瓶不願為班級出力。這位男生的父親是某高校的博導,母親也是一名資深設計師,平常非常忙碌,幾乎隻能在晚飯時一家人才能碰個麵,吃完飯後父母又各自忙自己的事了。父親與他所講的話大多是一種金錢交易,如考85分以上獎勵300元,90分以上獎勵500元,家長被老師叫到學校反映問題,一次扣200元零用錢。父親又給兒子增加了一個掙錢的渠道,當他幫別人畫圖紙忙不過來時,就讓兒子幫著畫,每次按工作量付給兒子酬勞。一次,學校開展黑板報評比,老師知道他美術功底非同一般,就讓這個孩子與同學一起製作黑板報,並告訴他如果不參與板報組的話,他就必須負責一周包幹區的衛生,兩相權衡後這位男生選擇了前者,最終他們的板報獲得了一等獎。看著獎狀,老師卻高興不起來,她困惑:隻有13歲的孩子,為何不像其他同學那樣喜歡展示自己的優點呢?試想,這樣的孩子對集體的事都如此冷漠,他能伸出手去幫助別人嗎?
還有一位母親,她現在非常擔心孩子將來長大了會不會變得自私自利,不管媽媽和爸爸了。她說兒子有一天忽然問她為啥不和爸爸離婚,她反問兒子,生活過得好好的,為什麼要離婚。兒子的回答讓她大吃一驚:“隻有你和爸爸離婚了,你才能對我一個人好。”這位母親真的不知道兒子何時竟然變得如此自私。
孩子的自私表現在占有欲上,什麼東西都想據為己有,比如全家人去飯店吃飯,他點的一盤菜,誰也不許動,他說那是他自己的。“孔融讓梨”的故事可謂家喻戶曉,然而在現代家庭中,孩子不自覺地或不知不覺地以家庭的“中心人物”自居,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自私的性格。有記者曾在某小學采訪時,聽到了這樣一種奇怪的觀點:“孔融讓梨是因為孔融聰明,先吃個小的,吃得快,吃完再拿個大的,況且他這麼一讓,大人們誰好意思真給他個小的!”這話多少暴露出了當今家庭教育存在的問題。
有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一個生病的孩子想吃葡萄,由於是冬天,葡萄不好買,媽媽跑了很多地方,才為剛剛打完吊瓶的孩子買了半公斤葡萄。當她把洗好的葡萄放在盤子裏端給孩子時,順手拿了一顆葡萄放在嘴裏,不想孩子氣哼哼地說:“誰叫你吃我的葡萄的?葡萄是我的。”淚水頓時在媽媽的眼眶裏打轉,孩子可能意識到自己犯了錯誤,於是“大度”地說:“這次就算了,下次要經過我的允許才可以啊。”
一位小學老師對記者說,她在語文課上進行聽寫時,發現一個孩子坐在座位上,一個字也沒寫。老師問他時,他說忘了帶筆盒,沒有筆。老師問他為何不借同學的筆用,出乎意料的是,該學生指指前後左右的同學說:“他們都不肯借給我。”這位老師非常生氣,打開他同桌的筆盒,裏麵排滿了筆,老師拿出一支筆給了這個孩子。
自私是人的天性,但是作為家長,絕不能因此而放任不管,任由孩子的不良習性發展下去,否則,到頭來必然會害了孩子。
進行感恩教育,必須先幫助孩子克服自私的不良習性,因為自私的孩子永遠都不能理解感恩的必要,永遠不會對別人的幫助報以感謝。
那麼現在的孩子為什麼如此自私呢?專家研究認為,孩子產生自私的傾向或心理,原因是多方麵的:一是在個人成長過程中自然形成的。心理學家認為,每個人的成長都會經曆一個“自我中心階段”,表現為封閉性、自私性等,這時的自私是一種近似本能的欲望,孩子的許多行為都是為了滿足這些欲望。二是在客觀社會環境的影響和作用下逐步養成的。或是因為家長太嬌慣溺愛,或者是因為孩子缺少關愛,或者是因為受到成年人自私行為的影響。孩子一旦養成了自私的習慣,後果是不堪設想的,它可能會成為貪婪、吝嗇、嫉妒、報複等畸形心理的源泉。因此,作為父母必須盡早重視這個問題,采取切實可行的方法予以引導和教育,別讓我們的孩子太自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