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私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個大問題,糾正孩子自私的習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家長要耐心、細致。為了幫助孩子改掉自私的不良品行,兒童心理專家給出了以下幾條建議,父母家長朋友可以參考著去做:
不要隨便滿足孩子的不合理要求。
教育專家認為,在家庭裏,孩子應處於受教育的地位,衣食住行玩都應該由家長根據他們的生理和心理特點,進行合理的安排,切不可遷就他們的不合理要求。“家長對獨生子女的過分溺愛,會導致孩子變得自私和冷漠。”所謂孩子的自私,其實往往是以自我為中心的,在他們看來,自己就是整個世界,父母過度的溺愛使得他們的自我意識過度膨脹,做任何事情隻考慮自己不考慮他人。
不要隨便滿足孩子的無理要求,這是糾正孩子的自私觀念的第一步。台灣皇龍投資公司董事長黃任中,可稱億萬富翁,他對孩子的物質要求一般隻滿足四分之一,可謂用心良苦。其實,對於孩子的要求,即使是合理的,家長也不要做到百分之百的滿足,要讓孩子知道父母並不是萬能的,欲望的滿足是要經過一定的困難或者努力才能實現的。
欲望是滋生自私的根由,欲望的無止境,自私便隨之而生。對兒童,家長切莫把他置於隻享受,滿足欲望,而不履行義務的特殊地位,要讓他們懂得欲望的滿足和履行義務是同等重要,如有好吃的,不是獨自一人享用,而是主動與他人分享,在家務上,則常常想到自己應該幫父母幹點什麼。這樣,孩子才會養成尊重長者,關心別人的習慣,而不會事事隻想到自己。
糾正自己的家教觀念。
專家經過分析研究,認為許多孩子的自私源自於父母家教的不當。
記者曾經在一家幼兒園采訪,無意間聽到一個接孩子的家長問自己的兒子:“今天在班上吃虧了沒有?誰欺負你了沒有?”孩子的聲音很小,估計在幼兒園裏受了委屈,於是父親就大聲地斥責孩子:“給你說了多少次了,誰要是欺負你,你就打他。別人不打你,你就不打他;若是打你,你就狠狠地打他,打出毛病爸爸負責。在家裏教給你了,怎麼到了外麵就忘了?”
這位父親的話真的讓人感到震驚和悲哀,而事實上類似的事情在家長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並不鮮見。很多家長怕孩子在外麵吃虧,總喜歡把自己多年生活的經驗或者做人處事的方法不論對錯都灌輸給孩子,這就容易造成孩子的心理缺陷和道德細節的缺失,而這些東西往往對孩子將來的為人處世有著重大的影響。所以,要糾正孩子先端正家長的教育觀念。
教育專家認為,孩子的自私和冷漠,往往可以折射出一個孩子的家庭教育狀況。專家呼籲,由於現在的資訊傳媒的發達,許多孩子可以通過各種方式,比如上網、看電視等等,過早地了解社會,社會上的一些不良行為也因此容易被孩子所模仿或接受,因此全社會都應該對此加以關注,不要讓社會上的一些不健康風氣汙染了孩子純潔的心靈。
給孩子灌輸人人平等的觀念。
專家提醒家長朋友們,在平常的生活中漸漸給孩子灌輸一種觀念:你並非上帝,你與周圍人一樣。家庭生活中,要取消孩子在家中的“特殊”地位,要盡量不給孩子特殊待遇,讓孩子知道自己在家庭中與其他成員是平等的,消除其“自我中心”觀念。
現在的孩子多為獨生子女,在家裏他們幾乎呼風得風,喚雨給雨,完全成了家裏的上帝。對孩子過度的放縱,容易使孩子產生這樣一種心理:我在這個家裏是至高無上的,任何人都沒有我重要。於是他們心裏根本不存在別人這個概念,隻剩下了自己。要想讓孩子摒棄自私的心理,必須及早把孩子從上帝的角色裏拉出來,讓他們知道,人與人都是平等的,無論在孩子與大眾之間,還是孩子與孩子之間。
孩子在幼年時最關心的恐怕就是吃的東西,為此我們首先要在吃的東西上實行一種“平均分配製度”。“這兩個蘋果,一個是你的,一個是你奶奶的。”一個善於教育孩子的母親經常這樣告訴自己的女兒。時間長了她的女兒就養成了一種良好習慣,不管什麼東西,自己拿一份,也要留給別人一份,不是什麼事情都隻想著自己。
另外,在家務活上也要建立一種近似平等的關係。隻關心自己不關心別人,這是自私的最突出特征。而做好事是完全替別人考慮,為別人服務,正好與自私相對立。如果能在孩子剛一懂事的時候就引導他給別人做一點好事,使其漸漸養成為別人著想的習慣,寬宏無私就會代替狹隘自私。美國兒童心理學專家勞倫斯·沙皮羅認為:“當無私和良知成為一種習慣時,你將發現孩子們會不滿足這些,而去做更有利他人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