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要以身作則。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榜樣作用很重要,父母要是有自私的行為,他的孩子就很容易模仿。有一則笑話,一對夫婦對兒子千般嗬護,而對父母萬般挑剔,某一天,這對夫婦對父母的惡劣態度被兒子看到了,其子大聲叫喊,“我記住了。”其父母問他記住了什麼,其子說“我記住了你們怎樣對待祖父母,看我長大後怎樣收拾你們。”父母啞然。可見身正影不斜是何等重要的。與此相反,還有一個故事,有個兒媳婦給她的婆婆端水洗腳,她那幾歲大的孩子也學她的樣子給她端水洗腳。可見,父母身教對孩子的影響之大,所以,為人父母要想教育好子女,自己先要做到以身作則。
幫助孩子認識自私的危害。
許多孩子之所以自私,就是不知道自私的害處,反而經常因自私而占到小便宜。孩子年齡小,常以眼前利益來判斷是非,這不足為怪。但是,作為家長應幫助教育孩子認識自私的危害性。比如,講清自私與個人主義的聯係,舉一些因從小自私長大後個人主義惡性膨脹而犯錯誤甚至走上犯罪道路的人的事例,以此來引導孩子改掉自私的毛病,逐步養成關心他人、關心集體的好習慣。
鼓勵支持孩子積極參加集體活動。
對於小學階段的孩子來說,集體就是班級、小組、少先隊、學校以及假期裏的活動小組。孩子在這些集體中學習、生活,就應該同這些集體中的其他成員團結互助。共同完成集體活動的任務,從而逐步形成集體主義的意識。但是,自私的孩子在集體中往往與他人格格不入,做事斤斤計較,而有些家長認為參加集體活動沒意思,擔任班幹部會影響孩子的學習,這些都是錯誤的。殊不知,孩子與他人的合作能力,隻有在集體中才有機會培養、鍛煉。而21世紀的人才,合作能力是不可缺少的因素。因此,家長應當與學校老師保持經常的聯係,了解孩子在集體中的表現,支持孩子為集體服務,為他人服務,耐心傾聽孩子參加集體活動後的感受,引導孩子在集體活動中遵守紀律、團結互助、勇挑重擔,從而幫助孩子克服狹隘自私、害怕吃虧等錯誤思想。
讓孩子在家庭生活中扮演合適的角色。
研究發現,自私的孩子在家庭生活中差不多都有以下特征:不關心父母和祖輩,不做或很少做家務勞動,喜歡獨占好吃好玩的東西,並且總感到不滿足而不斷提出各種過高的要求。針對孩子的這些不良行為,家長應明確告訴孩子:家庭中每個人的行為都應符合自己的身份,家長應關心孩子,孩子也應孝敬長輩,每個成員都是相互依存的。家裏的事要大家做,好東西理應大家共同享受,不能一人獨占。如果孩子不聽,家長可嚐試讓他餓肚子,並明確告訴他:“你沒有做你應完成的家務勞動,大人也沒替你做飯,因此你就沒有飯吃,隻能餓肚子了。”從類似事件中,孩子會認識到家庭中是需要相互關照的,從而逐步改掉自私的毛病。
給孩子創造一個可以與同齡人交流的平台。
讓孩子在同學中和鄰裏中結交朋友對於孩子的成長非常有利。家長應該為孩子創造經常與小夥伴交往的機會,鼓勵孩子將自己的玩具、圖書借給小夥伴們玩和看,學會與小夥伴團結友愛,養成互相謙讓的好品德。從兒童心理發展的規律看,5歲以上的孩子是需要友情、需要夥伴的。但是,現在的孩子普遍沒有兄弟姐妹,鄰裏之間交往也很少,許多孩子終日是一個人學習、一個人玩耍。這樣,孩子的心裏自然也就很少考慮到他人,孤獨的環境形成以自我為中心是必然的。改變這種情況,除了家長平時應有意識地和孩子一起交談、娛樂之外,還應鼓勵孩子與同學、鄰裏發展友誼。比如,歡迎孩子的同學星期天到家裏來玩耍,也鼓勵孩子到同學家裏去玩耍;讓孩子幫助鄰居取報、送信,到鄰居家去借還物品等。在這些交往過程中,孩子就會體驗到人與人之間互相關心互相幫助的溫情,從而漸漸地學會去關心別人。
當然,要糾正孩子自私的品行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除了做到以上幾點,家長還應在平常的生活中引導孩子學會說“謝謝”。家長應該培養孩子樂於助人的性格,對於別人的幫助,要叫孩子學會感謝別人;同時,當孩子為家長服務的時候,家長也應該對孩子說“謝謝”,這樣可以使孩子懂得樂於助人是一種崇高的美德,從而積極地向此方向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