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是複雜的,生活並不處處充滿美好,恰恰相反,問題、苦難、矛盾在我們的周圍隨處可見。社會的不公、家庭的不幸、個人的境遇變化都會反射到孩子那裏。不是每個家庭都那麼幸福,不是每個家庭都那麼富足,無憂無慮,相反,更多的時候我們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問題。當孩子太幼小時,讓他們遠離這些是明智的。可當孩子已經開始有意識、有判斷、會觀察時,則需要耐心加以引導。
著名教育家斯賓塞先生呼籲教育者及家長們,不要向孩子灌輸仇恨,他認為仇恨會毀掉孩子的一生。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時,斯賓塞先生亦堅持愛育方針,他堅持讓孩子遠離仇恨。斯賓塞先生曾寫過一本書《快樂教育》,裏麵提到了關於仇恨的問題。
一次,斯賓塞先生發現放學回家的兒子神情很低落,於是便試著和兒子聊天,兒子告訴他說自己班上有一個名叫絲絲的女同學家裏遭遇了非常大的不幸,他正在為她感到難過呢。斯賓塞先生對兒子擁有同情心而感到高興,同時,他問兒子他的同學發生了什麼不幸?兒子告訴了他一件令人震驚的事情。原來,絲絲的爸爸一直在特比城裏的建築工地上做工。爸爸非常愛自己的女兒,他希望絲絲能接受良好的教育,盡管他的收入並不高,但他還是將女兒絲絲送到了這所收費較高的學校接受教育。為了付學費,爸爸不得不努力地工作,每天很晚才回家。絲絲學習也很用功,她總希望能通過自己的努力學習來回報父親的辛勞。今天,絲絲正在上課,她家的鄰居卻跑到學校來從課堂上將她叫走了,告訴她,她的父親出事了。當絲絲見到爸爸時,爸爸已經死了。據說是在一個建築工地上偷東西時被打死的。絲絲頃刻之間變成了世界上最痛苦的人,她不跟任何人說話,也不理老師,一個人躲在牆角哭。她愛自己的爸爸,她不明白那些人為什麼那麼凶惡地打死爸爸,她痛恨那些沒有人性的人,可是,這一切都發生了……兒子非常同情絲絲,他在講這件事時哭得很傷心。
斯賓塞先生聽了後亦感到氣憤,無知、貧困、野蠻、愚昧、殘忍……這些事像山一樣撞擊著他的心靈,以致他一時也說不出話來。
當他鎮定下來之後,他跟兒子談了很久。他不得不告訴兒子,這個世界上還存在許多罪惡的現實。但他同時告訴兒子說自己希望兒子不要用仇恨而應該用理智來看待這些事。他跟兒子講了耶穌是怎樣被釘死的,是怎樣被無知和自私的人用石頭、拳頭打得站不起來的。一切罪惡都根源於無知愚昧,他告訴兒子要改變這種現狀隻能通過知識和愛,沒有其他途徑。
仇恨會吞噬一個孩子的心靈、蒙蔽他的心智,仇恨會使孩子永遠失去安寧。作為家長,在孩子感到仇恨時有義務指給孩子一條有成效的路,即使那條道路很漫長。
後來,斯賓塞先生和兒子經常到絲絲家裏去看望她,盡管作惡的人受到了懲罰,但絲絲內心的缺憾永遠也無法彌補。為了安撫絲絲,使她不再被仇恨控製,使她更加堅強地活下去,斯賓塞先生盡自己所能給絲絲灌輸愛的教育。斯賓塞先生給絲絲和兒子講過一個這樣的故事:
古希臘神話中有一位力大無窮的英雄叫海格力斯。有一天海格力斯在坎坷不平的山路上,發現路的正中間有個袋子似的東西很礙腳,海格力斯便踢了那個東西一腳,誰知那東西不但沒有被踢開,反而因為被踢而膨脹起來,海格力斯惱羞成怒,操起一條碗口粗的木棒狠狠砸它,那東西竟然再次膨脹,大到把路都堵死了。正在這時,山中走出一位聖人,對海格力斯說:“朋友,快別動它,忽略它,離開它遠去吧!它叫仇恨袋,你不犯它,它變小如當初,你的心裏老記著它,侵犯它,它就會膨脹起來,擋住你前進的路,與你敵對到底!”
斯賓塞先生在教育孩子遠離仇恨的同時,告訴孩子要懂得感激和回報。他說:“生活中不乏這樣的人,總是索取,不懂得回報,總是接受,不懂得感激。我不希望我的孩子成為這樣的一個人。”這種人表麵上得到了不少,實際上卻一無所有。他們不管得到多少,也不會給自己和別人的人生帶來哪怕是一絲一毫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