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部重要的建築工藝官書——《考工記》
中國古代的經典著作可謂汗牛充棟、浩如煙海,但有關科技方麵的典籍則要少得多,有關建築的典籍則更少,隻能用鳳毛麟角來形容了。夏商周三代是否已有關於建築的專著,尚待考古發掘。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則開始在古籍中記載有關建築方麵的情況。例如,在《春秋左氏傳》中就有這麼一段關於築城的記載:“計丈數、揣高卑、度厚薄、仞溝洫、物土主、議遠邇、量事期、計徒庸、應財用、書鎊糧,以令役諸侯”。雖不足四十字,卻言簡意賅地記錄了整個築城的流程:先設計規劃出城池的規模、城牆的高低、寬窄及護城濠的標準,然後估算出所挖的土方,由此推算出工期的長短、人工費用乃至口糧等後勤工作,最後再向諸侯攤派,集中差遺役使。這段話雖然有助於我們了解當時的築城情況,但對於如何規劃估算,如何建築城牆等具體情況,我們仍舊不得而知。除此之外,其它有關當時建築的情況或是散見於浩如煙海的古籍之中,或是有待於考古發掘的新發現。所幸的是,先秦時期還是為我們留下了一部彌足珍貴的建築專著,這便是春秋末期齊國人編撰的《考工記匠人》。該書是齊國的政府管理部門專為營建管理人員編撰的“則例”性的官書,實用性很強。西漢時河間獻王以《周禮》六篇中佚《冬官》一篇,而將《考工記》補入,故後世又稱其為《周禮冬官》。書中《匠人》一節明確規定了匠人的三項職責:一為“建國”;二為“營國”;三為“為溝洫”。
其中建國即建都,包括給都城選址、定位及確定工程;營國即營都,包括規劃設計王宮、明堂、宗廟、道路;為溝洫即包括規劃井田、設計水利設施、倉庫等一係列相關建築。在“營國”中,它是這樣規劃王城的:“方九裏,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塗(道路)九軌。左祖右社,麵朝後市。市朝一夫”。這就是說王城每麵長九裏,有三座城門,城內各有九條縱向道路和橫向道路,每條道路各寬九軌(一軌為八尺)。位於城中的是王宮,其左側是宗廟,其右側是社壇(或社廟),前麵是朝會的宮殿,後麵是市場。前後兩者的麵積均為一夫(即100步×100步)。那王宮應該是怎麼樣的呢?在營國中,將王宮分為外(前)部和內(後)兩部分。外(前)朝是文武百官的朝會之所,內廷(後部)則是王室內眷居住的寢宮。規定:“內有九室,九嬪居之。外有九室,九卿朝焉”。這種前朝後寢的製度遂為後世宮殿布局所遵循。除了王宮有規定外,王城內的道路也同王城一樣是相當講究等級製度的。營國中規定王城內“經塗九軌,環塗七軌,野塗五軌”。
即王城內大道寬九軌,環城大道寬七軌,郊外大道寬五軌。那麼諸侯城外的道路該是什麼規格呢?營國中規定要相應降低等級標準:“環塗以為諸侯經塗,野塗以為都經塗”。即諸侯城內大道的寬度僅相當於王城環城大道的寬度;其他“都”邑城內大道的寬度則再降低一級,相當於王城郊外大道的寬度。此外,對一般的建築也有規定。如規定牆高是厚度的三倍:“牆厚三尺,崇三之”,又分別規定了草屋頂和瓦屋頂的舉高:“葺屋(前者)三分”,即舉高為跨度的三分之一,雙屋麵坡度為1∶15;“瓦屋四分”,即瓦屋頂的舉高為跨度的四分之一,屋麵坡度為1∶2。在“為溝洫”中則規定了堤底與堤高相等,堤頂為底部三分之一。總之,書中忠實地記錄了建立在井田製度之上的王城規劃思想和各種等級製度。反映了在井田製盛行時期的社會技術水平。美中不足的是該書僅使後人粗略地了解先秦時期部分的建築製度。在許多方麵,由於古籍文字較為艱深,加之許多具體內容又缺乏實例佐證,現在尚難以全部理解。
六、阿房宮三百裏
“蜀山兀,阿房出。複壓三百餘裏,隔離天日。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鹹陽”。以上是晚唐著名的文學家、詩人杜牧追記秦朝阿房宮的一段話,短短的二十七字,不僅將阿房宮的模樣勾勒出來,同時也使我們感到了它那恢宏的氣勢。阿房宮是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為滿足其唯我獨尊,好大喜功的欲望而興建的諸多宮殿之一。還在他統一國家的過程中,就不斷地把各諸侯國的建築技術和樣式擷取融合而施之於他的新建築之中。在他統一六國期間曾連續建築了不少宮殿苑囿,《史記?始皇本記》記載:始皇二十六年“徙天下豪富於鹹陽十二萬戶。諸廟及章台皆在渭南。秦每破諸侯,寫仿其宮室,作之鹹陽北阪上。南臨渭,自雍門以東至涇渭、殿屋複道,周閣相屬”。阿房宮遺址在今陝西省西安市西郊約十五公裏的阿房村。秦滅六國統一中國後,秦始皇嫌鹹陽舊宮規模狹小,便於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在渭河南岸的上林苑中建造宏大的宮殿建築群——“朝宮”,並“先作前殿阿房”。可不要小看這個前殿,據《史記?始皇本記》記載,其規模為“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萬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如果我們對上述表述還感到模糊的話,不如到遺址實地考察一下。該遺址在趙家堡與大古村之間,現存宮殿的夯土台基東西約一千多米,南北長五百米,麵積約六十萬平方米。
規模之大便不難想象了。為了滿足秦始皇的升天得道以求長生不老的欲望,又在阿房宮“周馳為閣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巔以為闕。為複道,自阿房渡渭,屬之鹹陽,以象天極閣道絕漢抵營室也”。這裏,我們再結合前引的杜牧有關阿房宮的描述,可知阿房宮不僅規模異常宏大,且已經開創了日後中國園林所常用的“借景”手法,從整體規劃構圖方麵把數十公裏外的天然地形“南山之顛”也組織進去,借作“闕”用,顯示其宏偉的氣魄,這也反映了中國古代能工巧匠的智慧。關於阿房宮的建築情況,我們仍可通過《阿房宮賦》來了解其大概:“二川(渭川、樊川,即渭水和樊水兩條河)溶溶,流入宮牆。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這是形容其樓閣之多,樓閣之間有廊相聯結。至於飛簷挑角的形態則是:“簷牙高啄。各抱地勢,鉤心鬥角。”其後又描寫建築於長橋之上,跨越渭水的阿房宮猶如臥波之蛟龍,而聯結阿房宮與南山之頂的架木複道則象雨後的彩虹絢麗多姿。為了修建阿房宮,特地從北山運來石料,又從巴蜀運來木材。秦始皇沒能等到阿房宮建成,便去世了,留下秦二世又繼續修建。然而秦二世也等不到阿房宮的建成,秦朝便在農民起義的打擊下滅亡了,阿房宮及整個鹹陽宮殿也隨之被項羽的一把大火焚燒殆盡。
鹹陽宮殿始建於秦孝公(公元前350),秦始皇統一後又重修。本世紀70年代中期,在陝西鹹陽市東十五公裏的牛羊村北塬(即北阪),考古工作者使秦都鹹陽宮的一部分宮觀建築群的基址、牆體和一些焚燒後的遺物得以重見天日。在這塊東西長六十米,南北寬四十五米,高出耕地麵六米的台地上,已發掘出可能是高層建築的主體殿堂一號室及另外的包括居室與作為盥洗沐浴用房的十一個宮室外,還發現了走廊過道和四個排水池,七個窖穴。所有這些建築物均建築在夯築的台基上。從該遺址我們還了解到當時的地麵已相當考究,其中一至七室的地麵為光滑、平整、堅硬,表麵施朱紅色的“丹池”,其他室的地麵則用方磚鋪成。從該遺址我們還可了解到:此時的製磚技術已日臻完善,磚的種類也日漸增多:其中有素麵磚、太陽紋磚、菱形素麵磚、米格紋磚、小方格紋磚及截麵為鋸齒狀的平行線紋磚等好幾種實心磚;此外還有作為踏步用的長達一百至一百三十六厘米的長方形幾何紋、龍紋、鳳紋的空心磚。宮殿屋頂仍沿襲商周的四阿式,下由木柱、柱礎、櫨(鬥)欒(拱)與梁、檁、榱(椽)支撐。宮室的牆壁是夯土與土坯混用,壁間有壁柱,牆麵先以摻有禾莖的粗泥打底,再以摻有米糠的細泥抹麵,然後再刷白粉;樓上的牆體則是在承重木柱之間固定竹笆或荊笆,然後內外塗泥與刷粉。當時的屋頂已全部用瓦覆蓋。瓦的紋飾除了雲紋之外,還有蓮、葵等植物紋及鹿、鳥、昆蟲等動物紋。從該遺址還發現,秦宮殿更注重建築裝飾。在一室的甬道與八至十二室的內牆壁上均發現了作為裝飾的壁畫。包括上述阿房宮及鹹陽宮在內,總計秦始皇統一後十年內所造的宮殿,關外有四百多處,關中有三百處,可想而知規模之巨大,範圍之廣闊,所耗物力、財力和人力之多。不僅如此,秦始皇統一後,還修建了貫通全國的驛道,綿延萬裏之遙的長城及供其死後享用的驪山陵墓。
七、萬裏長城
中國的萬裏長城堪稱世界七大古老雄偉的建築之一。它與埃及的金字塔、巴比倫的空中花園、印度的泰姬陵、羅馬的聖索菲亞教堂、亞曆山大墓以及大鬥獸場同為古代勞動人民勤勞智慧的結晶。據說宇航員從月球上回首地球,依稀看到地球上的工人建築物隻有兩處:一處為埃及的金字塔,另一處便是中國的萬裏長城。春秋戰國時各國為了互相防禦,各在形勢險要的地方修築長城。據文獻記載,最早修築長城的是楚國。當時楚國築的長城,叫“方城”,北起今河南方城縣北,南至今泌陽縣東北,連綿數百裏。戰國時齊、中山、魏、鄭、韓、秦、燕、趙等國也相繼興築了長城。戰國末年,匈奴開始強大起來,為了防禦北方匈奴、東胡等民族的騷擾,秦、趙、燕國又分別在其北方邊界修築起高大的城牆。秦長城,西起臨洮(今甘肅岷縣),東至黃河;趙長城,西起高厥(今內蒙古自治區臨河),東至代(今河北蔚縣);燕長城,西起造陽(今河北獨石口),東至遼東。公元前222年,秦滅趙後,匈奴乘機占據了原屬趙國的河套地區。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於公元前215年,派大將蒙恬率領三十萬大軍反擊匈奴,收複了河套地區。接著又命令蒙恬“因地形,用製險塞”,把原來的秦、趙、燕三條彼此不相銜接的長城聯成一線,重新加固,並增調民力戍守,築成了一條“(西)起臨洮,(東)至遼東,延袤萬餘裏”的長城。萬裏長城像一條巨龍,隨著地勢的高低起伏,蜿蜒在秦朝與匈奴交界的地方。在當時有其國防上的積極意義,同時對於後世也有偉大的防禦作用。但在封建製度下,特別是在秦始皇的統治下,這一雄偉的建築工程,卻變成一種暴政,給勞動人民帶來了沉重災難。
蒙恬修築長城時,除三十萬軍士之外,更多的是征調大量民夫,一共修了十多年,建築工地成了老百姓服繁重徭役的苦難深淵。在修築過程中,死了很多人,於是便有了孟薑女哭長城的故事,以此來抗議封建統治者的殘酷壓迫。據說,從前有個叫孟薑女的善良而美麗的女子與一個叫範喜良的青年農民相親相愛並喜結良緣,誰知新婚宴爾卻飛來橫禍,範喜良被秦朝的官吏強迫抓去修長城,一去幾年,杳無音信。孟薑女在家思夫心切,寢食不安,她怕丈夫受不了北方的寒冷,便日夜不息地趕製“寒衣”,隨後又帶著“寒衣”,跋山涉水,曆盡千辛萬苦終於來到長城腳下,滿懷希望與丈夫相聚。可是向別人一打聽,才知道丈夫已經命歸黃泉。霎時,她如五雷轟頂,一切美好的願望全被眼前這殘酷的事實擊得粉碎。她恨這無情的長城,恨這繁重的徭役,更恨秦始皇的暴虐統治,可她隻是個婦人,她太弱小了。她隻能放聲痛哭,她把往日對丈夫的千般思緒、萬般情意全部通過哭聲傾訴出來,為了讓她那已長眠於九泉之下的丈夫聽到,她哭得淚水飛濺,哭聲震天動地,她越哭越傷心,直哭得天愁地慘,狂風怒號,黑雲壓頂。老天也被感動了,就連長城也支持不住了。忽然,一聲巨響,像天崩地裂,孟薑女把長城哭倒八百裏……修築長城雖有負麵作用,但畢竟在曆史上起到過防禦作用。這無疑是中國建築史也是世界建築史上一樁空前偉大的業績,以後曆代對長城繼續修整使用,至明代,又將過去的土築城牆改為磚石結構,西起嘉峪關、東至山海關,並沿城牆修築了許多烽火台。清代,清統治者意識到修長城並不能達到鞏固統治的目的,決定不再修長城。這樣連續修築二千多年萬裏長城的曆史就此結束。為了加強統治,巡遊全國,秦始皇又下令修築“東窮燕、齊,南極吳、楚”,從京城鹹陽到全國各地的馳道,路麵寬五十步,路的兩旁每隔三丈,種一棵青鬆,全國的交通因此而暢通無阻了。秦朝時除了上述建築外,在其都城鹹陽的布局上也有其獨創性,它摒棄了傳統的城郭製度,在渭水南北範圍廣闊的地區建造了許多離宮,東至黃河,西至水,南至南山,北至九萯,都是鹹陽的範圍。這種布局既表現了秦始皇的好大喜功,窮奢極欲,也與他的充分自信及雄厚的國力有密切關係。
八、壯觀的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位於臨潼城東十裏,南依驪山、北臨渭水。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始皇初即位,穿治驪山”就開始修築陵墓,等到統一六國後,更是由李斯總負責,調集了全國的七十二萬服苦役的人員,鑿穿三泉,又運來荊蜀的木材、北山的石料,建築地下宮殿。相傳有一塊重約百噸的大石頭,因為運不動隻好拋棄在驪山旁邊,後來被名為“恨石”。地下宮殿建好以後,又鑄銅置放石槨,再以水銀充作江河大海,上具天文,下具地理,陵中放滿了奇珍異寶。裏麵還設置了百官牌位,以繼續侍奉死去的秦始皇。另外,還用金銀製成鳧雁,人魚膏為燈燭。為防備盜掘,還設有機關弩矢。一個陵墓用了這麼多人工,裏麵又有如此多的機關、設施,費了三十七年的時間,到公元前210年,也沒有最後完工,因農民起義而被迫停止。為了防止施工人員泄漏其中奧秘又將其統統封閉在裏麵。除了地下的陵墓外,在地麵上還建有享殿,以供祭祀。據記載,當時整個陵區“周圍五裏,高五十丈”。然而,隨著秦王朝的覆滅,項羽軍入關中時,在火燒鹹陽宮的同時,也一把火將陵區的建築物焚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