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期的服飾
距今四五萬年以前的中國舊石器時代至新石器時代,曾有一段沒有衣著的時期,猿人的動物機能強盛,無需衣著,冬天穴居烤火即能禦寒,隨著人的因素智能等不斷發展,動物機能逐漸消退,人的外貌體態發生巨變後衣著必然出現。最早是紮戴樹葉、草葉,既可遮陽護體,又可起到保護色的隱蔽潛伏作用,便於獵獲野物,防止被襲擊。當冬季到來、或世界處於冰河時期,鳥獸的羽毛與皮毛自然會被取來禦寒、護膚,這時最早的衣服就出現了。加工毛皮起碼需用原始工具:刀、針、石斧舊石器時代的人已會使用,穿孔以便連接包紮的骨針也就被發明出來。中國最早的骨針遺物是遼寧海城小孤山洞穴發現的穿孔骨針,距今約二至四萬年,北京周口店山頂洞、雲南蒲縹塘子溝等舊石器晚期中國古人遺址中,也都發現了不少骨針,有的針孔已相當細,如今日納鞋粗針粗細,這已是距今一萬多年的製衣工具了。
到了新石器時代,距今七八千年,中國古代人即進入文明時期,已能製造絲麻衣服,這是曆史上傳說的神農黃帝時期,農桑經濟亦已發展,這已有地下掘出實物作為證明:浙江餘姚河姆渡出土了當時的麻線、木紡車及其零件,江蘇吳縣草鞋山發現羅地葛布,河南滎陽青台發現麻布、絲帛痕跡,浙江吳興錢山漾發現絲織品、麻布等,年代都在距今五千至七千年間,這都說明了當時以麻葛絲織品為衣的已十分流行。當時具體式樣已不能詳,古書記載有:“神農之世……耕而食,織而衣”。《莊子盜蹠》“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周易係辭》,這也說明當時已有上衣下裳的基本形式。
衣服的初起,多先於下體,後及上體,先知蔽前,後知蔽後,蔽其前者為,兼蔽其後為裳,裳幅前三後四,正裁。由裳發展出軍、褲,短的為軍,長的為褲,古人褲襠並不縫合,直至漢代仍是如此。上衣加長至足,即是後來士大夫在家休閑時穿的深衣基本樣式,連衣裳,以麻葛、素帛為之,也是最早的服飾之一,且上下通用。漢代武梁祠畫像石有黃帝、堯、舜石刻像,上畫冕服,上衣下裳,似著褲、鞋,斜領、左任,領、袖有飾帶,夏禹像衣服與上同,手執農具鍬,頭載台笠式帽,漢代沂南古畫像墓中有黃帝左右史蒼頡等兩人畫像,披發、穿獸皮衣裳,坐獸皮襯墊上,衣上有豹皮緣飾,接近於古代衣裳原貌。魯迅在《故事新編理水》中,描繪了大禹的鮮明形象:黧黑、精瘦,穿著乞丐似的衣服、赤腳,“滿腳底都是栗子一般的老繭”,禹太太“身穿深藍土布袍子”按當時尚無棉布,當為麻、葛之類這是辛勤治水時的穿著,在接受舜的禪讓為王之後,入京時“前麵並沒有儀仗,不過一大批乞丐似的隨員”。臨末是一個粗手粗腳的大漢,黑臉黃須,腳彎微曲,雙手捧著一片烏黑的尖頂的大石頭??舜爺所賜的“玄圭”從人叢中擠進皇宮中去了。入主後“吃喝不考究,但做起祭祀和法事來,是闊綽的,衣服很隨便,但上朝和拜客時候的穿著,是要漂亮的”。這種描繪確近於真實,得其神似。孔子《論語》也說過:“禹、吾無聞然矣……惡衣服而致美於黻冕”。即是說禹黨服粗俗,祭服卻要盡力美化。上衣玄黑、下裳黃色是自黃帝時即有的祭服,冕為所戴的冠。大禹初建國時,自然是簡樸的,禹傳其子啟,夏朝開始,曆時四百多年約公元??前年,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奴隸製時代,經過了十四世十七帝,最後一個帝王桀,生活奢靡,講究享受。《管子輕重甲》中說:“昔者桀之時,女樂三千人……無不服文繡衣裳者。”其後宮眾多,衣飾華美,“文繡衣裳”是夏王朝時流行的刺繡紋樣的絲織衣裳,華麗高貴,除宮廷穿著外,貴族奴隸主亦能穿;至於一般平民百姓,以穿著麻、葛布縫製的衣裳,即麻綃、衣為習尚,而奴隸穿著,那就更為粗陋了。
商朝湯王滅了夏桀,自此後曆十七代三十王至紂王約五百年約公元前前年,是奴隸製發展的盛期。生產有了進一步發展,農業、手工業、商業都有相當規模。殷人尚鬼神,重祭祀、卜筮,美化從祭服飾,大量使用奴隸勞動,以活人殉葬,有時多至千百人亦不惜。中國古代文化、政治製度、服飾製度,以至文學、音樂、藝術、醫藥、文字、天文、曆法等,在商朝都奠定了基礎。《商書太甲中》載:“伊尹以冕服奉嗣王歸於亳。”伊尹是商湯王的宰相,湯死,子大丁、中壬相繼之,後伊尹迎立其長孫大甲為王。冕服即登基禮服,冕服黃帝、夏朝時即有,一直沿用。亳為商之都城,在今山東曹縣。金文、史籍中常有“賜汝赤芾朱黃”之說,芾即黻,即遠古時的蔽膝,障於下體之前者,傳說舜始作以尊祭服,即在祭服前加一,
作為保存古製之意。侯家莊西北岡商墓出土跪坐人物雕像,上衣交領式,領袖有紋飾,腰有束帶,下裳,腰帶下束,即冕服之芾,像中作上小而下廣、尖式,
與《禮記》所載符合,足脛間有纏繞紋,似古之“”即行滕。可 見奴隸主衣裳形製已具備。另一殷墟出土玉人雕像,直身站立,衣服素麵無紋,雙腳著鞋,腰間係,垂下,係於束帶,形下角作圓弧狀,此為芾之另一式。河南安陽四盤磨村出土商朝石造雕像,兩手後撐仰麵朝天坐地,頭戴圓箍形帽敞襟露胸,衣上有饕餮雲紋,衣領似綣後,衣長至足,為深衣製式。衣著原料據出土商代遺物看,已有平紋紈、皺紋、絞經羅、菱紋
綺、紗紈絹、色帛、縑等絲織品和麻布、毛織物等。總之,衣料多樣,服製建立,日趨華麗,繁複式樣多種,是商代服飾的一般特點。下麵說說飾物,按佩帶位置分有發飾頭飾、耳飾、項飾、腰飾、臂飾首飾、足飾等,它是古代服飾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除了審美功能外,尚有身分、權力、宗教等特別意義,其原料最早有介殼、骨角、毛羽、石、陶,後有玉、寶石、金屬等,發生於舊石器時代晚期,在殷商時大為發展,日益精美。項鏈類飾物是最早出現的,北京門頭溝東胡林人墓葬中發現用五十多枚小螺殼穿孔係成的項鏈,是已知中國新石器時代最早的項飾品之一。遼寧阜新查海發現的隨葬品玉,距今約七千年,是已知最早的玉製項飾。
發飾主要有笄、梳、束發器等,常見原料為骨、石、玉、陶等,中國新石器時代中期,已出現了以骨笄束發的習俗,改變了原始人蓬頭披發的狀況,此後又得到普遍地推廣施用。玉笄、骨梳、象牙梳、石梳和豬獠牙束發器等都不斷被發現,殷墟遺址婦好墓一墓出土骨笄即達一百九十九件之多,且製作精致,笄頭雕成不同形狀,表露強烈的美的追求。北京平穀劉家河商代晚期墓還發現了金笄、金耳環,加工工藝水平很高,距今已三千多年,這是已知中國最早的金質佩飾。耳飾:在中國新石器時代中期即已流行以綠鬆石墜子作耳飾的習俗,其後也發現了骨、角、玉、金等墜飾。腰飾:新石器時代中期的仰韶文化中,也發現原始人習慣將成批珠飾和其他穿孔飾串在一起組成係於腰部的。陝西臨潼薑寨一座青年女性墓中,骨珠總數近八千六百顆,其中大部分用於串係腰飾,後來發展是數量減少,逐漸追求質量精美。手足飾:主要有臂環釧手鐲、指環等,仰韶文化時期已出現用陶、石、蚌殼製的腕、臂環飾,上海青浦福泉山崧澤文化遺址出土象牙手鐲。商代殷墟婦好墓曾出土玉鐲十八件,另有一用於射箭鉤弦時套於拇指上的扳指,殷墓中常見將子安貝串成鐲形,套於手腕、足上的,北京的商墓也發現了金臂釧。值得注意的,是從玉飾品人像中可見商代人的發飾及冠帶形象。河南安陽殷墟出土的玉飾中可見少男不帶冠而束發於頂上結辮而垂之的古文獻稱之為“總”,少女發式作丫形,額有束帶,發尾分左右成曲尾上卷的。商代人形玉佩飾中有戴較高的冠,上似有梁者。殷代銅刀飾件上玉佩人形發式一般作梳發向後垂式,且有變化,有發飾物、耳飾。可見商代服飾已相當發展了。
二、“服以旌禮”
春秋時期公元前前年共二百四十二年,《春秋》原是魯國史書名,曆史上取以稱當時列國兼時期。僅魯史記載,戰爭四百八十三次,朝聘盟會四
百五十次。此時周室衰微,列國紛爭。戰國時期公元前前年共一百八十二年,七國爭雄,至秦滅六國止,是中國由封建領主製過渡到新興地主製的重大變革時期,經濟、政治、學術、文化都有巨大發展,也是服飾文化的第一個繁榮期,服飾的百花齊放,可與學術的百家爭鳴相比美,應予足夠的重視。“服以旌禮”是中國古代服飾的重要特色,“旌”是體現、表揚的意思,《戰國策趙策》有“服以旌禮,禮以行事”之說,就是講的服飾形態的製度化。西周時期服飾模式化、標準化、教條化已比較完備,經過幾百年的推行、實踐,已深入人心。人們又將生活中的倫理思想如孝、悌、忠、信、仁、愛等和種種人際交往關係注入服飾的等級關係內,經上層社會大力提倡、推廣,下層社會效法、遵行,形成習俗,並且交相影響,互為推動,造成了一代服飾習俗,並深化發展下去。遠古以來服飾即被統治者用以區別貴賤、等級,且得到社會公認,深入人心。春秋戰國時期雖然社會大動亂,西周的服製一般總得到遵守,如冕服為天子及諸侯的禮服,華袞、博袍、大裘、鮮冠為其特色,象征其統治者的權威,如以尚儉為號召且身體力行的墨家,也承認它。《墨子公孟》有載:“齊桓公高冠博帶,金劍木盾,以治其國”,“楚莊王鮮冠組纓,袞衣博袍,以治其國。”卿大夫一般以“端委”製式禮衣禮帽為朝服,如齊相晏子即著端委立於虎門之外,等待上朝,孔子也說過食葷者“端衣玄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