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服飾的產生和初步發展(2 / 3)

士人以下,衣著一般是低等裘皮、短衣緊身誇,如河南信陽長台關楚墓繚瑟上所繪貴族、巫師均大衣博袖,前者戴楚冠,即後世獬冠,巫師之冠後有二

翅狀。舞者、豬戶、皆短衣緊誇,前者有長袖,可見楚國服製亦與周製大致相同,為當日時尚款式。當時服飾用色以正色青、赤、黃、白、黑為貴,乃吉服、禮服之色,平民世俗社會亦為習尚。儒家即以正服色、倡禮儀為己任,《論語陽貨》雲“惡紫之奪朱”,即說孔子厭惡紫色間色,“衣不二采”,“羔裘玄冠不以吊”《論語鄉黨》吉服不用於喪事。喪服自古以來都用白色,至今沿用。上行下效,“上以為政,下以為俗”《論語鄉黨》,這是古代社會一個流行現象。君王服飾上的一時好惡,也會一時風行社會,這在當時文獻中多有記述,如《韓非子》說齊桓公好紫衣,齊人皆好之,“齊靈公好婦人而丈夫飾者,國人盡服之”《晏子春秋內雜篇下》講的是其好婦人男裝,舉國從之。楚文王好服獬冠,楚國效之,楚靈王好小腰,楚士節食,有的講楚王好細腰,宮女多餓死,極言其風之盛。小腰身也是當時楚國女裝一大特色。當服飾禮製為社會公認,成為社會公德時,它就有一種約束力,規範人們行為,甚至君王也不能例外。如:齊桓公飲酒醉,落冠,自覺可恥,罷朝三日《韓非子難二》;齊景公飲酒醉了,解開衣冠,鼓琴自樂,晏子責備他儀態失度“無禮”,景公慚愧了,立即改過《韓詩外傳》。服飾禮儀的行施實踐,常能表現人際應有的關係與生活態度尊敬、嚴肅與否。如古人有入室脫履的習俗,楚賢士伯昏拜訪列子,見其室外履滿,知裏麵人多,乃執杖倚立於戶外,客人告知列子,列子提履趕至門外,去見伯昏《莊子列禦冠》。二人皆知禮、互敬。這是主客之間,臣下見君主,更不能著履,否則會遭不測之禍。如齊

王有病,醫士文摯不解履登床,踏王衣,問疾,王怒不與言,派手下將他用鼎煮殺了《呂氏春秋至忠》。當然在大變動、禮樂崩壞的時代,修改服製,逾越常規的事情多有發生,如齊桓公好紫色間色,紫色也漸用於朝服。《禮記玉藻》即有:玄冠紫帶,自魯桓公始,朝服以白色,自魯季康子始用。

春秋以來,服飾違禮現象多有發生,但常遭到製裁,如鄭國大夫嬖氏到秦國去擺闊氣,弄到一套卿的車服,常常陳設在庭院中炫耀,被鄭人厭惡其僭越而殺之《左傳》哀公五年;衛國孔文子的家奴渾良夫倚仗主子權勢,曾服冕乘軒車,和大夫一樣,被衛太子斥以“紫衣狐裘、袒裘、不釋劍而食”三樁違禮之罪而殺之《左傳》哀公十五、十七年,楚子玉在冠上私自加飾“瓊弁玉纓”,超越了士的身份,有識之士知道他惹禍了,後來果然被殺《左傳》僖公二十八年,從這裏也可知道服製與當時刑律相關,是有一定的法律保證的。儒家向以正服色、講禮治為己任,孔子弟子子路為衛大夫孔悝之邑宰,當孔悝作亂,子路被敵方攻擊“斷子路之纓”冠之帶斷,子路說“君子死而冠不免不脫帽”,乃從容結纓而死《史記孔子弟子列傳》。當時由於經濟發展,大工商業主、農牧業主雖無官位,已被尊敬,視為上層社會中人,烏氏倮定縣人經營畜牧,販賣繒物與西戎王交易致富,秦始皇下令予烏氏封君待遇,與列臣同朝請;四川涪陵寡婦清氏因經營礦山丹穴致富,秦始皇為築懷清台,服用待遇可抗禮萬乘之君《史記貨殖列傳》。呂不韋原為趙國陽翟一說濮陽大商人,家累千金,走政治路線投機扶植作為人質的秦太子,並使太子服楚衣以取得秦王寵姬楚人華陽夫人喜愛,立為嗣子,即後來的秦孝文王《戰國策秦策》,這是利用服飾的鄉土情誼討其歡心。而秦始皇初年,呂不韋為秦相國,封河南洛陽十萬戶,他不滿足於封建租稅,還占有奴隸一萬人,驅使他們從事各種勞動,壟斷洛陽工商業,被始皇號稱仲父,後因案犯上作亂罪牽連被免職自殺而死。

三、第一位服裝改革家

以上講的是中國先秦服飾的禮俗性,下麵講其多樣性與開放性,亦屬於共同性。服飾的多樣性源於民族、地域、思想、習俗不同,而春秋戰國時期,由於列國紛起,大國稱雄,周室衰微,各行其政,服飾的多樣性,百花齊放成了鮮明特色。西周以來中原地區,以當時的華族以炎帝、黃帝族為主,融入部分苗族、黎族為主,各族雜居,勢力仍不小。後來苗族的楚國統一南方。東方各夷族,長期接觸華族文化,陸續入齊、魯、楚各國,秦在西方,受戎狄主要是後來的匈奴等影響,

至戰國初年已成為華夏文化國了。北方和東北方的各族與趙燕等國,經過戰爭、交流、融合,大部分退到長城以外,一部分並入華族。這樣在先秦廣大地區的約二千萬人口,文化逐漸統一。南方的巴蜀、滇為屬於西南夷的又一文化區,下麵分述各地區的服飾特點。中原地區,在黃河中遊,為當時宗主國周與三晉所在地,服飾雖有繁簡,紋樣不同,但西周以來的深衣、上衣下裳仍為主流。式樣為曲裾交領、束以腰帶,為居民常服。出土實物有:洛陽金村東周時王室大墓出土的“銀胡人”像,男性,腦後有小髻,耳後有成綹頭發下垂,赤足,方領衣領方折之,長衣齊膝,袖長而小,衣有紋飾,束織物腰帶。戰國雙女並舞玉佩雕像,兩鬢、後發卷曲如蠍子尾,前後有部分平剪,曲裾、腰下斜繞,長至掩足,袖長增波狀袖筒,邊緣有紋飾,束寬腰帶。金村墓出土尚有雙手各持一杆弄雀女像,銅雕,垂辮於左右,衣長過膝,腰束有革帶,小裙有襞積縐折

,赤足,似為胡裝。赤足入宴,為當時賓客之禮。山西侯馬為春秋時晉國首都所在地,出土的人形陶範,衣式均為方領交襟右衽,曲裾掩於腰側,絛帶束腰兩周,在腹前作蝶形結,垂紳,雙手高舉,直跪,似為胡人俘虜,或為當地特色。

兩人衣長,一為過膝,一至小腿下,一是帶圓箍形,一

是雙角上翹月牙形冠。山西長治屬戰國韓國分水嶺出土男性青銅武士像,佩短劍,穿花衣,長及臀部,露有短褲,為另一式。有的像有不束腰帶者,可見在同一地區,式樣亦有稍加區別的。中原地區自春秋以來又流行一種帶鉤皮帶,用以束腰,出土人像多有反映。如山西長子一座春秋時晉國貴族夫人墓內,出土四件彩繪木俑,身穿腰部內收長袍,大襟右,任,下至小腿,有寬緣飾,內衣為方格圓領衫,著履,紅色畫出帶鉤與腰帶。洛陽金村戰國墓六件銅跪人像,腰帶有二種束法,一鉤帶另端之環,一鉤另端之孔。河南三門峽上村嶺出土戰國中晚期人形燈,跪坐式,束有很寬有鉤革帶,頭裹巾幘,有纓係頤下。用帶鉤束腰者,齊、魯、楚、秦等地皆有,質料有金玉銅鐵、骨、木、陶等,形製多樣,以及銘金嵌玉,精工之至。齊國、魯國,地處黃河中下遊,連接山海,物產豐富。

《史記貨殖列傳》稱其“人民多文采布帛”,“其俗寬緩闊達”。在服飾上皆有反映,女性好綰偏左高髻,如山東臨淄郎家莊一號春秋戰國之際大墓出土女性陶俑,即作此發式,長裙收腰曳地,窄長袖,不同於中原、三晉地區。同墓出土漆盤上的人物圖中,有梳雙高髻、佩劍於腰的男性,衣式曲裾向後斜掩,垂地展開,使人有寬舒之感。山東章丘女郎山戰國齊墓,出土二十六件樂舞陶俑,五件男性,戴翹角蓋耳帽,黑長袍,雙肩披掛紅彩帶,二十一件女性,一件無髻短發,二十件一律偏左高髻,有的雙肩披紅采帶,衣有細瘦齊腕長袖與披肩短袖兩種,舞俑長袖幾至地,皆長衣曳地,後拖燕尾,色彩較男性鮮明。山東長島發現的戰國齊國貴族墓女俑發式有高髻、雙丫髻、後垂發三種。下衣為長裙,同墓所出刻紋銅鑒上的人像,狩獵者為上衣短誇,挑擔者為齊膝長袍,樂舞者、卸者、烹人等皆長衣曳地,亦有拖“燕尾”者,反映了當地衣著的實用性、多樣性。北方地區服飾大致與上述地區相似,又稍有地方特點,如中山國貴族服飾有矜誇之習,河北平山戰國中晚期中山國王墓出土銀首人形銅燈,男性,有北方人的粗壯,短髭大髻,加蝶式結,頭頂戴玉,纓從左右耳前結於頤下,著寬大深衣,曲裾纏身

多層,有燕尾曳地,腰帶有帶鉤環紋飾紅黑色,有寬緣,說明男子服飾也有追求美化、女性化的傾向。燕國出土人物服飾就較樸實。

西北地區的戎狄羌族等,原是華族的強敵,晉、秦國經過攻戰,逐漸被征服,秦據西北,受戎狄影響較深,直到東周時,仍是個文化落後國家,公元前年商鞅變法成功後,一躍而為七國中的第一強國,文化也發展起來,貴族服飾亦如中原製式,但總的特點為樸厚而實用,並不華麗。如陝西銅仁棗廟發掘六座春秋晚期秦墓,出土八件泥塑彩塑,衣式均為緊袖、右衽束腰長袍,黑色領邊,衣飾紅點、黑紅點,鞋有黑色圓頭履、方頭履。秦鹹陽曾發現炭花絲綢衣服一包,有單衣、夾衣、綿衣,綺、絹多為平紋織物,可見宮廷所用亦不奢費。從秦始皇陵兵馬俑的服飾亦可看出秦人傳統服飾、發式、冠式皆據身份、地位而有明顯區分。鹹陽三號宮殿遺址出土壁畫中,人物已作“深衣”,說明已充分吸收了東方列國的服飾文化。與中原地區一樣,秦國也有男子佩劍之俗,秦簡公六年前年“令吏初帶劍”《史記秦本紀》,官員大部帶劍就更早了。陝西雍城秦公一號大墓出土有蘭赭色玉鞋底一雙,可見其國君亦服“金玉之履”了。吳越地區位於長江下遊,原屬蠻族,華夏族建立吳國越國後,中原文化迅速推廣,但原有的長期習俗仍繼續保存,其主要的,如:吳人發短、椎髻,越人剪發文身、跣行、衣式多簡便短小等,這和江南當地水網密布,氣候炎熱多變有關。在出土文物中也多有證明。江蘇丹徒北山頂春秋時吳國大墓出土鳩杖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