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服飾的產生和初步發展(3 / 3)

有跪坐銅人,發式仍將額頂及兩鬢之發剪短,其餘後梳束腦後為椎髻,並非全部剪短,浙江湖州埭溪、紹興?渚出土的人形,發式也與

此相同,發短是共同的,但又有一些差別變化,吳人椎髻是腦後兩側各束一個,越人是腦後盤一個,紹興的一具又有變化:剪短的額發對分上衝如雙突,腦後之髻插有雙股之笄。紹興獅子山號戰國墓出土一件三開間銅器屋,內有裸體跪坐歌樂小銅人六具,兩女性發髻束頂上,四男性髻在腦後。吳越地區亦有戴冠之習,江蘇六合程橋吳墓出土針刻紋銅器殘片,人形冠式為山形,上有三尖角。紹興獅子山戰功墓出土一件銅器座,四角有個跪坐人形,頭戴冠狀物,身著華飾的半袖,胸前開口,衣長至膝,緊身,束腰帶,有一具腹前加一條形飾物,可能即是“黻”。其他地區出土像中也有不束腰帶者,吳越人的長衣在胯襠處都是開叉的,也是一個特點。楚國位於長江中遊江漢地區,勢力達到長江下遊南方部分地區,南方蠻夷,東方諸夷也有被楚國所滅的,楚文化向上發展,華夷界線逐漸消失,而形成有強烈巫術色彩的楚文化。一般講,楚人衣服輕盈細巧,冠式皮帽奇麗,服裝式樣紛繁華豔,無論男女,衣著多趨於瘦長,領緣較寬,繞襟旋轉而下,衣飾華美,色彩繽紛,多雲紋、散點或小簇花,邊緣較寬,多用厚重織錦,這是有大量出土器物及文獻資料為證的,如湖北江陵馬磚一號楚墓中發現的一大批衣服冠履,其中棕色菱紋錦袍為深衣式,長袖過於衣長,矩形領口,右衽直裾,領口袖口飾幾何紋,裾緣為鳳鳥紋。還有對龍對鳳繡紋淺黃錦袍,鳳鳥花卉繡紋棕色錦袍等多件完整衣物,絲葛履,佩玉、寶劍、指環、金銀等。這是有代表性的遺物。

最著名的出土人物象為長沙陳家大山楚墓出土的戰國前期龍鳳人物帛畫,畫一巫女側麵,左向而立,合掌作祝福狀。發式為方額平梳,後垂發髻,係有飾物,衣長曳地,袖為垂胡式如牛領下垂肉,細腰束寬帶,下裳拂地,長而飄逸,有寬緣飾。人物頭上與前方有龍鳳飛舞,另一是湖南長沙子彈庫楚墓出土的戰國中期帛畫《禦龍圖》,畫一男子,有胡須,側身直立,腰佩較短之劍,手執韁繩,駕奴一條巨龍,龍頭高昂,龍尾翹起,龍身平伏,似船形,龍尾上部有鷺,畫左下角有鯉魚,人上部高處有輿蓋,飾有三帶。男子頭載高冠,即屈原《楚辭》中所說的“冠切雲之岌岌”中的切雲冠,有長纓,此為楚國士大夫所愛戴者;上衣下裳,下緣遮足,上有金、白粉彩。衣帶飄動,想像豐富,是一幅曆史上少見的乘龍升天圖,是楚風服飾代表作品。

河南信陽戰國楚墓出土的彩繪木俑,有的下裾作後襟直角直下式,與曲裾繞襟數層式不同,更便於行動舒展。巴蜀、滇地區處於當時中國西南部包括四川、雲南、貴州、兩湖等部分地區,為周朝南土封地,主要是西南夷人居處。這廣大地區服飾有自己特色,也受到中原及楚文化的不同影響。他們大多是編發或椎髻的,湖南長沙樹木嶺出土戰國中晚期有柄短劍,柄為立人形,頭頂盤束高大之髻,上身赤裸,耳垂,圍花短裙,裝束與廣東清遠出

土戰國人形柄短劍相同,是南方民族的一般形象。成都百花潭出土的戰國嵌錯圖像銅壺,刻有采桑、競射、樂舞、攻戰、劃船等各類人物,表現了巴蜀地區服飾的概貌。前三類人物曲裾深衣,束腰帶,下露褶折長裙,男性或佩劍,頭頂束發或使兩端翹起或為羽尾飾物,女性束發於頂而用長辮拖後或為飾帶,後兩類人有的佩劍,上衣短裙,或似犢鼻軍,其中典裾深衣與中原、秦地出土人物形象服飾類似。

滇人服飾在雲南一帶出土的許多春秋戰國至西漢前期青銅人像或雕刻人物上都有形象表現,如雲南江川李家山古墓群、雲南晉寧石寨山出土大量文物等。女性多是雙耳戴大環、腕部多層鐲,上衣寬大,對襟,長至膝下,袖僅至肘,領與緣邊飾條紋,無係扣,露內衣,下腹部係一寬裙片,長發總至腦後,垂發中部疊鬟束之,或無鬟,在後頸下有帶紮,男性戴疊片式耳飾,腕有套鐲,總發上掠至頂疊成長形,以寬帶束中部,兩端飄下,有的髻後有粗辮拖後,長袖短衣,領口倒三角形,或衣後有尾飾,束腰帶,腹前一寬帶。男女多赤足,表現了古滇人衣飾的變化與特色。以上說的是服飾地區的多樣性,而此時的百家爭鳴,對服飾發展亦有直接、長遠影響,儒家提倡“憲章文武”,以文王、武王時服製為準,衣著“約之以禮”,後世並有儒服、儒巾、儒冠長期使用,墨家提倡“節用”、“尚儉”,“衣必常暖,然後求麗”,主張兼愛、平等,墨派宋創製華山冠,上下平均似華山形狀;道家主張法自然,

棄五彩“五色令人目盲”,服飾簡樸;莊子想像豐富,多浪漫色彩;列子好神仙,服飾多飄逸,韓非子崇尚法製,反對修飾等等,都給服飾以多種影響。重視儀容修度,表現人們美化生活的追求,在春秋戰國時期有著較大發展,如整潔服飾、重黑發美髯,安戴假發、粉黛丹唇化裝,穿耳掛飾等已成為時尚流行,甚至男子亦有塗粉黛,擬婦人裝束者。當時最為流行的還是佩帶各類人體裝飾品,質料有金、銀、水晶、銅、玉、骨、角、陶、石、貝等,其中主要為玉飾品,中、上層社會人士普遍使用,而且組合繁複,稱為組綬。如有一組玉佩,有二十六個玉環,上有兩個大環為領頭,下麵三行,每行八環,大小遞減。有的雕刻紋樣精巧,戰國時期還出現了聯為一體而可活動折起、拆裝的飾品,出土的有虎噬蜥蠍鏈氏銅腰帶,十六節龍鳳玉掛錦,用五塊玉料用分雕、透雕、平刻等技藝精工雕成,可自由卷折、解合,表明了當時高度的工藝水平。

當日服飾發展還表現了開放性,不同地域、民族服飾互相影響,互為吸收,戰國時期,出現了我國服裝史上最早的一位著名改革家??趙武靈王,他堅決果斷地推行胡服騎射。趙國地處西北,與西北地區少數民族當時胡人相鄰。他們穿著短衣、長褲、革靴,衣身緊窄,便於活動戰鬥,這與當時華夏所盛行的寬衣博帶服裝有較大區別。加以戰事由平原推向山區,車戰改為騎射為主,這種服裝就與形勢大不適應。越武靈王的這次改革,《史記趙世家》有生動記述。為了富國強兵,他想引進胡服,但又顧慮遭人非議,於是先探詢先王大臣肥義意見,肥義勸他既有此考慮,不必顧慮天下之議。趙武靈王堅定決心,說“世上終有順我改革者,胡服之功必立見,胡地中山我必能得”!他又親自說服叔父公子成,但仍有一批大臣反對。

後來他召集群臣,公開宣布:“先王不同俗,何古之法?帝王不相襲,何禮之循?”堅持“法度令各順其宜,衣服器械各使其用”的主張,於武靈王十九年前年起毅然引進胡服,果然使趙國很快成為一個強大國家。趙武靈王引進的胡服稱為“褲褶服”,褶是上衣,短身而廣袖,或是左衽的短袍。左衽是胡人衣式特點,廣袖乃適應漢族服飾而作的變化,褲原為漢人古之內衣,與襦僅著於內,外必罩以深衣,或裳,去裳單著褲,這是胡服形製,也是改製要點。另外古人有鞋履,雖有皮製,但無統,有統的靴原是胡人習用,由外來引進,史載武靈王閑居時即喜著短統黃皮之靴。冠也引用了北方民族的貂皮覆冠的貂冠,即後來的大冠、武弁,式樣如簸箕,兩耳有護暖兩片,又稱惠文冠。趙惠文帝乃武靈王之子,改其父所習冠即為惠文冠。胡人腰帶及其飾物也為之引進,胡人馬上驅馳,居無常所,隨身應用物件附掛於腰帶下之小環上,稱為蹀躞,此當為武靈王所引進。史載武靈王賜大臣胡服衣冠具帶,黃金飾物,即金帶鉤等,他也引進其他國家服飾,如武靈王還好戴求臣冠,此為吳國製式的前圓四重冠。這一改革,當然也影響到其他國家,後來多有仿製、推廣者。這都豐富了中國古代服飾,推動了服飾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