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華麗多彩的隋唐服飾
隋朝結束了三百年長期分裂戰亂的局麵,南北統一,充分利用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經濟聯合的實力,開創了封建經濟的繁榮時代,到了唐代經濟更繁榮,疆域大擴展,國力強盛,文化、學術高度發展,與外國交流頻繁,社會風氣開放,因而出現了中國服飾的全麵繁盛,總的特征是華麗多采。大致區分起來,前期隋至盛唐趨向華貴,後期中唐至五代趨於新奇,比如婦女裙、襦樣式變化在盛唐變化並不大,但由於印染、裝飾、刺繡工藝水平大發展,服飾就更為富麗華貴了。唐玄宗時,為楊貴妃一人進行刺繡的繡工就達七百餘人。蘇鶚的《杜陽雜編》記:“唐同昌公主出嫁時,有神絲繡被,上繡三千鴛鴦,並間以雜花異草,精巧華麗無比。”可見繡技高超。中宗之女安樂公主有禦府織工織成的百鳥毛裙,“合百鳥毛。百鳥之狀,並見裙中。”《舊唐書五行誌》以後百官、百姓之家紛紛仿效,以致山林奇禽異獸被網羅殺獲無數。中、晚唐以後,又興起漢魏時期的大袖、寬衣、長裙絲履的女式服裝,並崇尚高髻,簪插花鈿,麵部還使用“梅花妝”、“額黃”、“時世妝”啼妝等新奇花樣,五代時還出現了女子裹足,配以弓鞋的形象。
二、統一完備的冠服製度
隋唐服飾大的特色是,統一製定了完備的冠服製度,隋統一全國之後,重新恢複製定漢族的冠服製度,廢除北周製式,朝會衣裳,皆用赤色,祭祀時依用途不同,穿不同顏色的禮服,改變了隋以前按季節區別帝王冠服服色的製式,這一製度一直沿用到明清時代。隋文帝提倡簡樸,百官常服與平民一樣,都是黃袍,文帝朝服僅在帶上多加了十三個環。從隋煬帝開始,帝王冠冕上多加金博山裝飾,乃用金屬製成盾牌狀,飾於冠前,並被後世帝王沿用。唐高祖武德四年年正式頒布車輿衣服之令,規定了帝王、後妃、百官及其妻女服飾,這是自漢明帝恢複禮製以來擬定的最係統、完備的冠服製度,並對後世影響甚大。如從唐朝開始,赤黃色赫黃為帝王專用,臣民一律不得僭用。唐太宗貞觀四年公元年製定了百官品色服,定三品以上袍、衫紫色,四、五品緋色,六、七品綠色,八、九品青色。婦人通用黃色,官員入朝也可穿黃色。這就改變了漢魏以來一直以皂色為尊的慣例。唐代的品色服一直為後代沿用。
三、武則天:著名的服裝革新家
武則天是中國曆史上很有作為的女皇帝,勇於創造革新,是曆史上又一個著名的服裝革新家。天授二年年她在大宴群臣之際,賜給寵臣一種高頭巾子,乃是禦府所製的軟巾,和唐初流行的高麗前傾的巾子式樣不同,稱作“武家諸王樣”,簡稱“武家樣”。更值得注意的還是次年年,她命內府製作了一種新的繡袍,上繡山形,繞山繡“德政惟明,職令思平”、“清慎忠勤,榮進躬親”漢字銘文,這種銘袍是中國服飾史上首次出現的。最初,這種袍隻賜給寵臣,到了延載元年年才遍賜文武官三品以上者。袍上所繡文字也有多種,如:“忠貞正直,崇慶榮職”,“文昌翊政,勳彰慶陟”,“懿衝順彰,義忠慎光”,“廉飛躬奉,謙誠忠勇”等,每袍八字,多為道德教訓之語,繡於背上。武職三品以上繡有不同的禽獸圖案,如一對獅子、麒麟、虎、豹、鷹、鶻、等,諸王繡的是盤龍和鹿,宰相繡鳳池,尚書繡一對雁。這種以不同圖案來區別官階,改變了以服色定官階的作法。此法一直被後代各朝所襲用,到明清時,即形成了獨特的官服——補服製度,可見影響之久遠。此時期服飾另一特點是深受“胡服”影響,隋唐前期時並且胡服盛行,上自帝王百官,下至庶民百姓,無不傾心胡俗,愛好胡服。所謂“胡服”,實際上包括西域地區的少數民族服飾和印度、波斯等外國服飾。這是前一時期民族大融合的結果,也是唐初開明的民族政策促進了漢族與少數民族服飾的相互吸收與融合。隋唐時期是我國曆史上最開放的社會時期,與世界各國人民的文化經濟交流空前繁榮、活躍,史載與隋來往的國家有三百多個,最少時也有七十多個,當時長安是世界著名的都市和東西文化交流的中心,各國使者、少數民族官員、商人以至“酒家胡”買酒的胡姬隨處可見,這都為服飾交互影響、交流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但應注意到胡服流行在整個隋唐時期,隻是一時風尚,作為服飾主體的,依然是漢族傳統服飾。
四、“粉胸半掩凝晴雪”
唐代婦女裙腰束得很高五代時變為靠下使得胸部突出,而此時的袒露妝,半露酥胸,顯示了唐代服裝的開放性,增添了女性魅力。方幹《贈美人》詩:“粉胸半掩凝晴雪”,歐陽詢《南歌子》詞:“二八花鈿,胸前如雪臉如花”。永泰公主墓壁畫中所繪的侍女、韋頊墓所繪貴婦人、懿德太子墓石刻宮廷女官,大都是衫裙寬鬆富麗,半露胸乳,有的出土女俑,甚至全露。這種裝束是前所未有,且後世極少見。穿著者不僅是倡樂妓女,而且宮女、貴族婦女也多有。袒胸衫與一般衫襦不同,為無領袒胸式,且有華美紋飾。袒胸處呈雙桃形,恰與胸脯隆起一致。袖有寬、窄二種。周《簪花仕女圖》中的貴婦,似無內衣,僅以透明紗衣蔽體,這是唐代袒露妝的另一形式。這種袒露妝的出現明顯受到西域胡人舞伎直接影響,柘枝舞女著窄袖薄羅衫張祜詩:“金絲蹙霧紅衫薄。”胡作媚態,歌舞將終,舞女脫去上衣,袒露半身沈亞之《舞賦》:“俟終歌而薄袒”,薛能柘枝詞:“急破急迫節拍音樂催搖曳,羅衫半脫肩”袒衣固定化即成袒胸衫,非舞蹈時亦可穿著,由於開放的社會環境與心態故能流行起來。
五、嚴謹樸實的宋代服飾
宋、明服飾基本製式一致,繼承了漢唐以來的漢族為主體的服飾傳統,所以放在一起講。中間隔了短短的元朝前後僅年,因為元代服飾是以蒙古服製為主體,區別較大,所以放在下章與清朝服飾一起講。宋太祖結束了五代十國的紛亂局麵,建立了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帝國,政治、經濟、文化、學術一度有所發展。由於遼、金、元的不斷入侵,國勢趨向衰弱,至南宋末被元所滅止,四百多年中服飾發展較緩慢,有一些起伏。總的說來比較拘謹與保守,式樣變化不多,色彩不如唐代鮮豔,沒有很大變化。這是封建統治者加強政治、思想、文化的專製統治,大力推廣程朱理學,嚴格防範人民犯上作亂的結果。理學家高唱“奉天理”、“滅人欲”,把封建的倫理道德說成是天理,封建等級製度說成是永恒不變的,大講“三綱五常”、“三從四德”,竭力要人們按封建的倫理道德去規範每個人的生活,乃至一舉一動。宋朝統治者在服飾方麵,規定了嚴格的製度,用以區別人們的等級和社會地位。
宋代官服基本繼承了唐製,也有一些五代的製度,如以顏色定尊卑,皇帝服黃色,五品以上服緋紅色色等。宋朝官員眾多,以至年十五的少年亦有服緋的。帽子、腰帶、靴、飾物等也被用來區別官階。唐人喜用的襆頭,是宋人普遍使用的帽子,但以襆頭硬腳上式樣區別人的不同身分,大致分為五種:直腳、局腳、交腳、朝天、順風,也是五等,僅直腳襆頭貴賤通用沈括《夢溪筆談》,文武官皆頂雙卷腳襆頭,殿前值班官員戴兩腳屈曲向後花裝襆頭,吏人戴軟腳襆頭,優伶戴牛耳襆頭等。南渡以後又有簪戴襆頭,即在襆頭上簪以金銀、絹製之花,遇有慶典時作為特賜,如新進士喜筵即賜簪花。腰帶也用以區分等級。帶的本體稱,革呈,以皮革製成,外裹紅、黑綾絹,一般用黑。,革呈上附有帶
即所綴之物,規定三品以上用玉帶革呈上附玉,四品以上服金帶,餘官服黑銀方圓及犀角帶,銅鐵、角石、墨
玉才是吏民帶上所飾。另外還有佩魚袋、佩綬、執笏等,大致與前朝相同。朝靴以黑皮製成,有鞋頭絢飾,係鞋絲帶、絲邊、鞋上花紋四種飾物,大夫以下,四種不全用。宋代朝廷對庶民服飾有嚴格限製,防止僭越,如《宋史輿服誌》載,端拱二年年頒布命令:“縣鎮場務諸色公人吏並庶人、商賈、伎術、不係官伶人,隻許服皂、白衣、鐵、角帶,不得服紫。”並對婦女發式、頭飾等也嚴加限製,“婦人假髻並宜禁斷,仍不得作商髻倡女髻及高冠。其銷金、泥金、真珠裝綴衣服,除命婦官太太許服外,餘人並禁”。裝飾品也橫加限製,“毋得為牙魚、飛魚、奇巧飛動若龍形者”。與唐時的服飾開放,大相徑庭。
農民衣著可從敦煌壁畫,南宋《耕織圖》中看出。在壁畫中可看出駕牛耕地打場農夫頭著折上巾交腳襆頭,圓領缺誇衫子唐式兩旁開衩較高的衫子,收割的農夫戴笠子帽,揚場農婦兩鬢斜插花釵,著長裙,為便於操作,衣角皆上,提紮於腰帶上。可明顯看出皆是晚唐式樣。南宋《耕織圖》中的農民裝束已是宋代通行式樣,農夫頭裹巾子,穿對襟短衣、短褲,或著背心,農婦頭著蓋頭包搭的薄質紗羅。張擇端《清明上河圖》描繪北宋時首都汴梁開封城外沿市肆商店,百工百業生產交易情況及河中往來船隻水上景象。整個畫麵氣勢雄偉,刻畫精致,內容翔實,是北宋衣飾的形象資料。圖中描繪了官宦、士紳、商販、農民、醫生、衙吏、篙師、船工、纜夫、車夫、僧人、道士等等,他們各按不同身分、職業、性別,穿著不同服飾,科頭、梳髻、裹巾子、頂席帽、穿袍、披背子、著短衫等等,形形色色都有。但一般說來,騎馬
乘轎的人,服飾整齊,多穿長袍衫,手執折扇;而勞動人民,服飾簡便,敞開衣襟,卷起袖子,腰係帶子,腿肚有綁腿
,各樣都有。平民衣衫多是粗白麻布衣,在下擺處開衩,便於行動。勞動者和其他圖中類似,衣短已不及膝或僅及膝處,部分交領衣,用絛帶束腰,巾裹無一定規格,部分已習慣椎髻露頂,腳下多著麻鞋或草鞋。
這種描寫可以和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話本《宣和遺事》所載相印證。孟元老書中寫道:各業小民衣著各依本色,不敢越外,令人一望而知。如香鋪裏香人“頂帽披背子”,質庫當鋪掌事即“著皂衫、角帶、不頂帽”,為酒客斟湯換酒婦人,必“腰係青花布手巾,綰危髻高髻”,官媒婆“上等戴蓋頭,著紫背子。中等戴冠,黃色髻、背子,或隻係裙。手把青涼傘兒,皆兩人同行。”《宣和遺事》中記:過寄食生活的膏粱子弟“丫頂背,帶頭巾,
地長背子,寬口誇,側麵絲鞋,吳綾襪,銷金裹肚”,秀才儒生“把一領皂褙穿著,上麵著一領紫道服,係一領紅絲紫呂公絛,頭戴唐巾,腳下穿一雙烏靴。”道士“以膠青刷鬢,美衣玉食者幾二萬人。至於貧下之人,也買青布幅巾赴齋”因宋時道教興盛,寺僧行童“墨色布衣”,婦女戴冠插花。女真官員“金紫貴人,或綠或褐,或傘或笠,或騎或車”,汴梁巡兵“腰係著粗布行纏綁腿,身穿著鴉青衲襖,輕弓短箭,手執著悶棍,腰掛著樸刀”。現略作說明:褐、短褐是粗布或麻布做成的粗糙之衣。褐衣為寬博之衣,當時多為平民所著,文人隱士亦著此,以為隱者之服。又為道家所服用。短褐是身狹而短、袖小的粗衣。衫是沒有袖頭的上衣,內穿短小,外穿較長。宋時有涼衫、紫衫、白衫、毛衫、葛衫等,男女皆穿。在衫的下擺加接一幅橫,即為
衫;為舉子所穿,白細布為之,腰間有襞積打襇。
道衣,為道家法服。式樣為斜領交裾,四周有用黑布為緣者,或用茶褐色製者稱道袍。為一種寬大的外衣,宋時士大夫平日也穿用。直掇也是一種寬大的長衣,背之中縫直通到下麵,宋代僧人、士人都有穿用的。背褙子,宋代男女皆服用,形式上、使用上都較多變化。其形製為裾離開不縫合,兩腋、背後有帶可係束。背子加長垂直足,袖加長,實為隻護胸背的長衣,是宋代特有,乃從唐代半臂發展而來。背子又有斜領交掩襟和兩裾直垂對襟兩種。男子著背子,屬於非正式的禮服,為士大夫在家中會客時作簡便禮服之用,而婦女用背子,為正式禮服,列入冠服製度。後來背子又補為後妃、貴族婦女之常服,平民婦女亦常用。有的說背子本為婢妾之服,後來才發展到普遍使用。如《東京夢華錄》卷六所說:“文武官皆頂朱漆金裝笠子,紅上團花背子”。即為官員所用了。一般所用顏色較清淡,經常用淡綠、粉紫、銀灰、蔥白等。宋時男女腰部皆加有抱肚,上下皆通用,皇帝賜衣物中就有繡抱肚。勒帛是係束在外麵的帛、絹帶子。抱肚袍肚用以包裹腰肚,一般男子與婦子同樣喜用,多為鵝黃色。婦女所用抹胸、裹肚,為另一種,乃貼身內衣。抹胸短小,裹肚較大,上下皆有帶,便於使用。繡裹肚也有穿於外衣上的,作為美飾。